对子女用语中的忌用语及其转换
喻建国
父母与子女的日常接触必然大量地使用着语言,为了使子女在接受父母的语言时能够尽多地获得良性效果,必须对有些不能达到正向目标的语言,有一种确认,并决不使用。对于这些语言中的与达到正向目标反向而行的语言,将首先列入家长不能使用的语言中,我们把这种语言称其为对子女用语中的忌语。
对子女用语中的忌语是父母与子女日常接触中所不能使用的语言,那么父母的原意表达应该怎样进行,父母应该选择既能表达原意又能较好地达到正向目标的语言,也就是要对忌语进行有效的转换。这一项工作可以称其为忌语的转换。
忌语一
“讨债鬼……”
父母要求子女完成某一工作,而子女未能按要求完成时,生气的父母常会用此语来称呼其子女。或者,父母要求子女完成某一工作,而子女根本就不按要求去做时,生气的父母也常会用此语来称呼其子女。
父母原意:出出心中的怨恨,出出气。原以为子女来到我家可以帮帮忙,添添乐,岂料不是那么回事,她(她)是来我家讨债的。想用这样的称呼刺激一下子女,使子女改变原来的颓势。
常态效果:子女心想,爸妈在骂我了,真没劲。爸妈要我这么干,我偏不这么干,让你再去骂!我行我素,我就是来讨债的,谁叫你生我。
忌语转换:(首先是父母的心态转换,不要在子女的身上出气,不要怨恨子女。他(她)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至于不如意,那是父母没掌握好火候,父母要循循善诱。)“你做得不错,已达到了……要是再……就更好了!”
忌语转换后的常态效果:子女心想:“父母真是通情达理,我应该做得更好一些,马上再干!”父母和子女都处于快乐中。
家庭中,父母使用的忌语很多,做父母的应该对自己常使用的忌语认真做一次搜索,把这些忌语用书面形式记录在案,这是一项家庭教育极其重要的工作。每一个家庭都有其家庭本身特有的家庭忌语,通过搜索把它们用书面形式显示后,就能使做父母的清晰地了解这些忌语的现实存在和所具有的危害性。第二步就是要在与子女日常的交流中,消灭这些忌语,也就是在与子女的交流中绝不使用这些忌语。第三步是寻找这些忌语的转换语。转换语的产生基于父母本身感情的转换,基于父母认识的转换,基于父母情操的转换,基于父母教育子女的水平的提高转换。始终觉得子女十分可爱,即使子女在违拗自己的时候,仍然觉得子女很可爱;对子女暂时的不正确行为,能够认识其暂时性和可改性;在父母的心态上,经常操持成熟心态,从而情操美尚;父母对于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子女的新理念经常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水平。
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是父母的家庭责任,是父母的社会责任,是父母的国家责任,是父母的民族责任,是父母的人类责任。做父母的重任在肩,在平时家庭中对子女的用语中,必须坚决杜绝家庭忌语,并且认真做好转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