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村五里坨
舒 乙
“五里坨”是个地名,村名,而且是个大村子,北京的老人都听说过。“五里坨”和“三家店”这两个名字是经常联在一起的,它们自古就是京西的一对儿有名的村庄,都在永定河东岸,现在前者属石景山区,后者属门头沟区。由城里去西部山区,过磨石口,先到五里坨,往西北一点再到三家店,是进山的必经之路,是咽喉。
在小说《骆驼祥子》里,老舍先生一开篇就提到过五里坨和三家店。小说里有这么一段:“在他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难道绕来绕去,绕到磨石口来了吗?”。小说里的“他”指的是祥子。祥子被大兵掳到西山当苦力,后来逃了出来,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骆驼又回到北平,从此落下了个“骆驼祥子”的称呼。
“五里屯”现在写成“五里坨”。
京西门头沟原来产煤、产石灰,是北京的主要能源和建筑材料的供应地。一个大城市绝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当时的运输工具是骆驼。骆驼一队一队地往城里驮煤驮石灰。五里坨和三家店就是煤和石灰的集散地,也是养骆驼的集中点。
这么说来,五里坨一定很老,应该是始自元朝。元朝建都北京,都城位置较辽代金代向东北移了,其位置就是今日北京城的所在地,向城里运煤运石灰必定是要走正西方位的五里坨。明代的《宛署杂记》上已正式有五里坨的村名,可见其悠久。
五里坨里有许多煤铺和石灰铺,甚至是厂里的诸多煤铺的总店所在地。也就是说,这里住有大商人和有钱人。难怪,这里有一系列的大宅子。
从财富积累的角度,从建筑的角度,五里坨,还有三家店,都非同寻常,很有特点,它们都成了京郊名村。
名镇除了名镇的共性之外,还应有各自的特点。
拿五里坨来说,具体地讲有三大特点:
一是庙多,而且其中有很特别的庙。这么一个小村居然有十座庙宇,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有一座厕神庙和一座虫王庙。过去乡间常闹蝗災,所以要祭蝗王,求它少来祸害百姓,这是原始宗教因恐惧而产生的敬畏和神力崇拜。厕神庙则最为稀有。里面供的是戚姑,就是汉朝遭吕后报复的刘邦妃子 戚夫人,她被吕后砍去手脚,挖了双眼,熏聋了双耳,喝了哑药,当成“人 豕”扔在厕所里。想不到,千余年之后戚夫人在五里坨不仅得到澈底平反,而且有了光荣的使命,当了厕神。
本来,厕所在过去的中国地位不高,历来不大受重视,搞得很不卫生。然而,厕所在现代社会中,却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项目。一个社会文明不文明,先看厕所。而五里坨早年居然建了一座厕神庙,真现代!不但重视厕所,而且供了一位神仙专管此事,对她恭恭敬敬,顶礼膜拜,了不起啊。
这座厕神庙不仅没有拆掉,现在已经重修了,在五里坨的小东山上,挺体面。这个措施很好,说明传统的作用仍在延续。有眼力,很值得称赞。
就冲这座庙厕神,对五里坨就该另眼看待。
二是砖雕精彩。我见过五里坨街里的一座四合院,里面居然有精彩之至的砖雕影壁和砖雕二门,其精美度在全北京都数得着,是拔了尖的。五里坨,憑这个,可以配得上是“藏龙卧虎”之地了。砖雕是地道中国玩艺,从材料、设计、制作工艺、到内容、到雕工,都充满了民族特点,是纯粹的东方文化遗产。想不到,这么精彩的东西竟然出现在五里坨这个小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原来确实有雄厚的财力物力人力,能把最好的东西移植过来为已所拥,把自己的宅子打扮得像城里王公贵族的府邸似的,艺术眼光一点也不比城里的文明人差到哪儿去。
那扇砖雕影壁只是一座山墙影壁砖雕,不大合大宅门的规格,但砖雕本身并不含糊,而且是高浮雕,又称深浮雕,刀功细腻,有立体感,内容也很合辙,有“喜上眉梢”,有“马上封候”,有“福貴牡丹”等等。砖这种材质,比较耐大气腐蚀,所以影壁保存相当完好,而且地处乡间,躲过了“文革”破坏,看起来,相当完整。砖雕二门也漂亮,门楣上的花边装饰居然有四层之多,很精细。门框已残破,但门楣砖雕挺立着,令人叫绝,也格外觉得珍贵。
三是保存有完整的四合院。四合院里的正房北房是五间的大瓦房,两边有耳房,前出廊后出厦,气魄很大,而且边边角角的修饰物一样不少,很完美。这样的房子就是放在城里也是高挡的。它的历史应当有一百多年了,属于清晚期的,总体上,状态也还并不像城里那样被临建的小厨房所包围,品相尚可。门前居然还有两三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槐树,不过,这么粗的古树并没有挂牌保护,明显是个疏漏。说明,总体上保护意识可能还比较差。
果然,我听说,这个村已列入“改造”的规划,整条街都准备拆旧蓋新,包括那精彩的砖雕都将被拆掉。
其实,这是不应该的,不对头。
五里坨的传统四合院和城里的传统四合院有明显的不同:前者的门楼普遍不太讲究;院子比较狭小;房子很少有多进的规格;房屋基础和屋顶采用石材较多,是因地取材的结果。总体印象中五里坨的四合院更像小家碧玉,而城里的则是大家闺秀。
但是,无论如何,五里坨这样的村庄是有历史的,是有规模的,好建筑相对集中,文物比较丰富,格局也相当特殊,是出山进城的咽喉,是煤和石灰的集散地,是北京的外围经济重镇。
结论应该是清楚的,对五里坨要小心翼翼,不可按主观意愿轻易地去大拆大建。
要走保护更新的路。
我国自2003年以来,已公布了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251个,省市级的已达529个,目前第五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正在启动。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公布实施。条例对名镇名村有明确界定:一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是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是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是具有一定规模。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央投资9.8亿元专项用于103个历史文化名城和8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
这一切都为保护五里坨这个古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物质基础,可以提到日程上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旧城改造”中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教训,主要归结为三条:不可大拆大建,不可对传统格局进行建设性破坏,不可无选择地推倒拆平;不可拆毁真古董,制造假古董;不可用超负荷旅游和商业开发破坏历史文物的“原真性”。稳妥的办法是用积极稳妥的更新模式循序渐进,用自助力量进行小规模整治和改造,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加强民居建筑维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这就是五里坨的出路。
别小看五里坨 !它是北京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过渡性标志物,它上接昨天下连明天。缺了它,历史是断裂的,是不完整的,仿佛没了根,显得单调单一,不多彩,不多元。
还是让五里坨长存吧,搞好了,它会是一个精彩的景点,有看点,有逛头,有味道,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