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人士”看走眼的背后
张立栋
人就怕翻旧账。记得本轮新股上市之前,有“机构人士”言之凿凿,说两只新股被爆炒的可能性极低。理由听上去也很充分——一方面股市上半年经过大幅反弹后,目前正处于调整期,资金流入股市的意愿已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机构参与打新的热情比以前低,即使参与了网下申购,上市首日拉抬股价的可能性也很小。
当面对桂林三金近二十元的发行价时,我惊奇地发现,某些“机构”们显示出散户一样的非专业心态,有许多人甚至担心“破发”,说市盈率太高了云云。
可事实呢?
这两只股在挂牌交易首日均被疯狂爆炒,首日换手率均超过了80%。7月10日,桂林三金以较发行价高64.14%的价格32.50元开盘上市,盘中最高涨到39元。尽管深交所对其盘中临时停牌以警示风险,但其仍以33.07元的价格收盘。同日上市的万马电缆上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
惊人的相似,不仅表现在上市首日,更体现在随后的行情中。在完成筹码高位转移后,这两位“兄弟”立马显现疲态,开始缩量调整,现在看来,首日买入而没有及时跑开的朋友们基本被套牢。
市场和“机构人士”们的预测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然,机构人士不会为任何投资失误负责,他们会有无数个理由指出套牢者的失误所在。
投资者得出的教训是,对机构们的话,要多掂量掂量再行动。
其实,以高市盈率发行和市场处于短暂调整两个条件为由就说不会被爆炒。这样的分析实在是只有某些“机构人士”才说得出。他们过多考虑了技术性因素而非社会和股民心理状态。市场早就有了产品饥渴症,就算天价市盈率也会有人敢去“火中取栗”,更何况在散户人人追高、基金销售火热,建仓积极性正盛的当下。
曾几何时,高市盈率的新股遭爆炒的情况同样屡见不鲜,两年前,中国人寿的发行市盈率高达94倍,但该股上市首日仍大涨约106%;中国远洋发行市盈率近百倍,但该股上市首日仍上涨90%。
当然,爆炒并不一定对谁都是机会,甚至,对很多人而言简直是灾难。资本市场上看走眼的事情多了去了,这次“机构人士”们的错误判断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它只是“海量错误信息”中的一例而已。我想说的是,投资者应该通过这个事情,学习到些什么,建立自己的分析体系才是股市常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