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生活中的市场指标


发表于<新财富>杂志2009年6月刊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恢复增长、消化过去多年不平衡因素的漫长进程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会成为经济和股市变化的重要先行指标,可以用来指导微观和中观投资。

  投资者与企业在经历了近几年的经济周期后,已经越来越关注宏观经济和市场指标。每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各种经济运行数据的前几天,各方就开始预测数据应该是多少,等到数据发布之后,市场则会即刻作出反映,然后逐步消化新的信息。
  数据的及时性对于指导投资意义重大,可惜各种宏观与市场数据被统计好并公开发布之时,已不是最新鲜的信息了。要做到对数据先知先觉,到处提前打听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这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几乎做不到:每当美联储或财政部要发布消息时,记者们会被隔离于一个房间中,时间一到同时对所有人恢复通讯;而一些知情人如果提前走漏消息,就要面临法律的制裁。目前,这一方式已被中国所借鉴。
  不过,宏观数据毕竟由各种微观经济活动汇总而成,并非空虚来风。人们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分析,也能从很多生活现象中发现未来宏观数据和市场现象的征兆。很多市场参与者经常运用这种日常观察法来指导微观和中观投资,这对公司和产业的研究尤其有效。比如,要想预测一家公司的业务和盈利,可以先研究其供货商与客户的情况,进而推断其业绩。当然,将类似的方法运用于宏观推断时,需要注意哪一类日常事件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得出以点带面的结论,以偏概全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举个例子,CPI与PPI已经成为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人们为了剔除能源与粮食价格中明显的周期性影响,经常会排除相关因素,故而很多商品如食品价格不能准确体现出未来通胀或通缩的趋势。再就是一些特定行业的人力价格变化,恐怕也很难具有指标意义。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力成本莫过于低技能的农民工工资了。因为农民工的工作不论是地域或工种都极具伸缩性,一旦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出现变化,全中国的类似劳动力便可以相当快速地进行市场化调节,这就使得农民工的工资变化对未来CPI走势起到相当可靠的先行指标作用。所以,从2005年开始,笔者对通胀的预感往往会在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后才在CPI指标中逐步显现出来。
  再回到A股市场,当前,很多分析师都对市场爬坡到“半山腰”后的走势表现出困惑。对于中国经济逐步走出2008年第四季度的颓势,股市已经有了充分的反应,然而,站在2000-3000点的中部区域,投资者何去何从,可能还要等到基本面再出现根本的方向性变化。笔者认为,短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股市的流动性。从经济基本面看,今年以来经济中的流动性可谓充裕,前5个月贷款增速惊人,然而,直到春节前,流动性并未真正进入股市。在经历了从6000点到1600点的大幅度下跌后,很多资金都已弃市而去了,2008年下半年,我们又在周围听到“再也不买股票了”之类的言辞。但在指数上涨超过50%之后,人们又逐步对股市燃起了兴趣。当笔者5月初听到长盛同庆基金发行当日即募集金额逾100亿元时,再次确信投资者对股市的兴趣与关注至少恢复了正常。恐怕短期之内,进入股市的流动性还会更高。在宏观经济出现较大负面消息的可能性很小时,即使股市估值合理甚至偏高,市场恐怕也会继续上涨。尤其是在资金一波又一波涌入市场时,任何短期之内赌股市大幅下滑的举动都将非常危险。
  当经济大趋势面临拐点时,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和行为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日常观察的现象可靠性并不高。不过,一旦进入某一趋势之中,这种观察将会对投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笔者相信,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恢复增长、消化过去多年不平衡因素的漫长进程中,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会成为经济和股市的重要先行指标。本专栏未来将用漫步大街的方式,以所见所闻来厘清市场与经济的变化。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