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通胀双鬼拍门


发表于<新财富>2009年7月刊

 

 

  本次危机的史无前例之处在于通缩、通胀两种互不兼容的趋势眼下共存。为了躲避与危机如影随形的通缩鬼魅,美联储几乎是毫无选择地向通胀鬼魅召唤的方向滑去。这就使短期内收紧流动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未来世界可能较长时期处于高通胀之中。由于中国面临的经济调整与美国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在美国出现通胀之时,人民币一定要与美元脱钩,开始升值,以保持国内经济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从2008年9月的危机噩梦中苏醒,市场注意力已经从对金融体系随时崩溃的担忧转向对各国经济如何复苏的猜测。本来,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很容易引发流动性陷阱,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宏观数据上的表现则是CPI、PPI等指标持续下降;然而现在,虽说总体来看价格指数同比依然下降,但同时又出现了很强的通胀预期,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这两种共存的趋势似乎并不兼容。
  事实上,这种现象正是此次危机的史无前例之处。各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积极应对危机,以避免经济落入流动性陷阱,但此举也使债务危机被最大程度地转移到政府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在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之后,危机的下一幕应该是向通胀危机的裂变。未来世界可能较长时期处于较高水平的通胀之中,较为恶性的通胀会导致本次经济危机难以很快结束,并成为各国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

  应对危机:
  短期内难以收紧货币政策
  这次危机,本质上是债务长期过度膨胀造成金融体系不堪重负而最终崩溃。过去很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带有严重的过度举债而吹起的泡沫成分,这在美国国家的外债、政府的负债、消费者的负债等多个层面都有充分体现。危机本来就是要调整经济中这诸多的不平衡,然而历史经验证明,放任市场自行调整会使经济与市场整体崩溃,故而,各国政府都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救治经济,包括剥离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注资、运用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等。然而,任何一项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美国本来就紧张的财政因此继续恶化。最终,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直接购买国债,导致很多金融机构的高额负债被大量转移到了美国央行的账上。
  本来,人口老龄化、社保与医保等问题已经使得美国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长期可能资不抵债,当今的危机又使得政府负债短期内急剧增加,投资者已经开始怀疑其未来的偿付能力,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变相地,并很有可能最终采取印钞票的方法来减轻债务。而欧元区内一些没有独立货币政策的国家,如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和西班牙(Spain)等“金猪”五国(PIIGS),则最终可能破产。
  市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政府的过度负债会导致货币泛滥,最终造成较为恶性的通货膨胀。然而短期内,由于很多金融机构还因资本金匮乏甚至资不抵债处在收缩杠杆和资产规模的过程中,美联储“印出的钞票”基本上都被滞留于金融体系之中,或者用来补充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或者用来填补负债的窟窿。短期之内,泛滥的流动性尚不会溢出金融体系之外。
  美联储的这种下策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政府如此举债、印钞,短期内美国经济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衰退之中。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已经证明,如果政府放任经济衰退、金融机构破产,美国在这次危机中几乎肯定会迅速进入难以自拔的流动性陷阱,经济则很有可能进入严重的大萧条。即使现在经济有了初步企稳的迹象,但是,如果没有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与对金融机构的持续输血,经济很可能又迅速进入严重下滑的漩涡。这就使短期内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为了躲避背后紧追不舍的通缩鬼魅,美联储几乎是毫无选择地向通胀鬼魅召唤的方向滑去。

  未来演绎:
  美联储可能容忍较高通胀
  发达国家各项救治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帮助金融机构尽快恢复健康,满足经济发展的正常资金需求;二是尽快实现经济的结构调整,并在短期之内尽量保证需求。人们对这一过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可能经过几次反复应该有不同的猜测,但由于本次危机背后有多个结构性调整的需要,经济很难快速恢复健康。而即使经济开始稳定,恐怕也还会很脆弱,经不起什么负面的冲击。因此,在金融机构恢复健康之前,如果增加需求继续困难重重,宽松的货币也只能集中在金融机构之中打转转,很难快速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在此种环境下,如果需求严重小于潜在供给,那么物价势必下降,从而造成通缩。所以,短期之内,经济似乎还很难走出低谷,即使反弹也不会很强。
  那么,过剩的流动性、政府过高的负债最后到底如何转化为物价的上涨呢?按照经济运行的逻辑来演绎推理,既然金融机构的阻塞是因为流动性在金融机构中形成了堰塞湖,那么,一旦金融机构逐步恢复健康,流动性的洪水自然会淹没商品物价,可能成为通胀形成的导火索。那时,不论经济的复苏,还是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恐怕还都处在脆弱的状态,美联储所面临的难题将是以什么速度收回流动性、收缩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收紧货币政策。如果美联储动作过快,很有可能把经济迅速打回衰退之中;如果放任流动性在商品与人力市场流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则会迅速变成现实,并进一步演变成更强的通胀预期,最终可能导致较为恶性的通胀。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得比较快,相信美联储可能会放任通胀的形成,因为踩刹车不但对经济危害会较大,恐怕在政治上执行起来也会比较困难。而只有在通胀的危害足以与衰退相当时,美联储可能才开始应对。
  危机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人类金融史上的黄金时代:通胀与利率非常低,经济增长稳定,资金成本低廉。然而回顾更长的历史会发现,5%左右的通胀率在很多时候并不鲜见。可以预见,由于对增长的忧虑,美国未来很有可能会开始容忍较高的通胀水平。只有通胀走向更高的水平时,才会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而经济参与者也会逐渐适应这种较高通胀下的经营与生活。

  中国策略:人民币应在美国出现通胀时与美元脱钩
  面对这种新的格局,中国的宏观政策也需要非常谨慎。短期内,中国仍在经历外部需求的萎缩过程,就业压力较大,故而在汇率政策上仍可以与美元挂钩。但这种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同时也会造成国内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与美元政策的同步,而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周期性调整与美国经济的全面结构性调整有着质的区别,中国运用一般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足以应对自己的经济周期,而美国则不得不诉诸近乎疯狂的财政政策与量化印钞的货币政策。中国如果在货币政策上与美国亦步亦趋,则会将自己带入毫无必要的通胀漩涡之中。所以,至少在美国通胀现象开始出现时,人民币一定要与美元脱钩,开始升值,以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最大程度地减小美国通胀的负面影响。
  近年大家都在谈中国的崛起,本币升值正是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世界经济萎缩时,中国国力的相对强大主要体现为在经济增长上的差异性优势,在世界坠入通胀时,则会体现为人民币的走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