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一种鼓励变相加塞的制度(7月11日)


 

高考加分,一种鼓励变相加塞的制度

——简论重庆31名民族作假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

 

关键词:民族成分作假  高考加分  切身利益  竞争机制

 

重庆违规变更民族成份的31名高考考生被查出10余日后,重庆官方77日晚公布了对此事件的进一步处理情况。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份的考生被取消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同时公布的还有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对涉事官员的处理情况:15名当地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因违规为子女变更民族成份或违规迁移户口,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此外,当地民族宗教、公安等管理部门的一些涉事公务人员也受到相应处分。

 

在本人看来,查处当地涉事官员是应该的,但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份的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还说不再对外公布31名民族成分被违规更改的高考考生名单。为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我们依然看到了党员光环所具有的保护伞的作用。

造假的行为一定要得到惩罚,但从法律的角度,这些学生也是造假的受害者,因为并不是他们想要造假。造假的是那些由于关心他们的未来,为了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人,而自做主张地替其作假。

党员的头衔又一次成了违法者的保护伞。同时重庆31名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这却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难以服众,而且给未来增添了许多隐患!

 

造成类似现象的根源,首先需要质疑的是高考加分的制度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的广泛讨论是高考加分是否应该废止的问题。加分是使得我们的考试制度更严格了还是更加人性化了,选拔上来的人水平更高了还是更为混乱了?

社会对于高考加分的质疑声越来越高:呼吁把加分制度取消的民意也越来越强烈。而对这31个孩子而言,把不应该加的分数取消,采取裸考成绩的方式,才是对这些孩子伤害最小的做法。

 

从本质而言,任何加分制度就是一种变相加塞的行为。而在当今社会,高考加分之风盛行的根源在于加塞行为的普遍存在。

央视的《今日观察》在518日的节目中说,每增加一分可能对高考考生的命运都是一个质的变化。据说统计一分的差距就是200个人的差距,每多一分就少200个人进去竞争。比如加20分的情况,20分乘以200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所以所有的家长都急红了眼,才造成了趋之若鹜的这种状况。

任何需要照顾的情况,不管是客观存在的与人为制造的,都是一种加塞的行为。

那或者是对强势者的奖励,或者是对落后者的照顾。但如果是对强势者的奖励,那无疑是在增加两极分化的程度,导致不公平竞争;而后者则更多得体现一种俯视的眼光,就如西方尊崇的“Ladies First”的礼节,其实是男权社会对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女性的一种歧视,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平衡,所以才会做出平衡的姿态,要想把一个原本倾斜的桌子弄平,就需要在比较短的桌子腿下面,垫上点什么东西。这不是平等的感觉,而是一种变相歧视。

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不平衡?

——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官员与庶民、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个特长与另一个特长、男性与女性等等。

虽然总是有些人受到了照顾,但还是免除不了“心理残疾”。这除了造成新的不公平之外,还激化了新的社会矛盾,确实是与和谐社会的主旨相违背的。

 

对歧视与心理残疾熟视无睹的人,甚至人为地创造并维护那种歧视的人,跟维护以往落伍的社会制度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仅仅是以往他们没有权利享受优待,而现在这种优待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颇有含金量的权利。

或者说,现有的加分机制,颇有些像福利分配机制,名额有限,总是近水楼台者先得月。

我们也不能总盯着这重庆事件不放,即使没有这次为了得到加分而导致的民族成分造假,也有每年高考之后为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而奔走的父母们,更有为了得到一些好处费而托关系走门路的帮闲人。他们也不是纯粹地帮闲,而是有利益需求的。

这就是权利的力量,也是金钱的力量,更是权利与金钱彼此交换的力量。

 

根源的其次是竞争机制太过于残酷。

社会上的竞争机制已经逆传导到学校。

比如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而请客送礼,这到了社会上,本质就是行贿受贿,比如为了当选干部而拉选票,甚至在某些时候暗箱操作,这些都是社会不正之风在校园里的表现。难道读书的权利只有通过激烈到近乎血腥,迫切到公然作弊造假的方式才能够取得吗?

读书是读书人的基本权利,这与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劳动者有其报酬一样,都是常识。当我们人为地制造门槛,让更多的人难以享受到读书的权利的时候,或者在得到这种权利的时候必须要忍受“不公平、不公开、不公允”等“三不公”的时候,是制度的进步还是制度的落后!

虽然学校尚且是一片相对的净土,还可以暂时避免喧嚣的都市的困扰,但除了立志做学问、当老师、搞研究之外,毕竟不是要学生终生都在那里的。

 

或许有人说:不让学生客观了解外面世界的游戏规则的从某种逻辑讲,毕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难道这也成为学校风气腐败的理由与借口?

毕竟12年的寒窗苦读,不能由于一次民族造假就完全抹杀。而只要不是通过作弊而得到的成绩,就代表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取消录取资格是等于被所有高校封杀了吗?这种封杀是仅仅一年之内有效还是终生性的封杀?其实针对毕业生的封杀是对考生的最严厉惩罚,那意味着求学道路出现断层,意味着以往的辛苦努力被归零,更意味着未来的人生要重新规划。

这种民族性造假首先缘于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不下十种加分因素,而任何一种因素怕都是可以通过动动手脚就可以做到的。但这往往会产生“热岛效应”或者马太效应。

 

第三个根源是这种惩罚找错了对象。

这种民族成分造假的责任人是家长,而不是学生自身。

即使是高中毕业的学生,也仅仅是18岁上下,虽然从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心智上都难以达到成年人的要求,至少大学四年要被家庭供养的人大有人在,更不要说大学毕业之后很长时间还在家里做啃老族了。

中国人有一个“优良”而悠久的传统,就是家长制,国家的家长是帝国皇帝,地方的家长是父母官,家族的家长是族长,而家庭的家长就是父母,至少填报志愿、谈婚论嫁都是需要家长拿大主意的。

而可以在这些方面动手脚的家长,通常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或者有些家资或者有些权势的,或者可以说是地方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或者是当权者,或者有辉煌的历史,都是对地方百姓有示范效应的。孩子毕竟懂的还少,即使懂,也做不到,我们真正需要惩罚的是那些作假的家长,而不是通过惩罚他们的孩子的方式;我们需要惩罚的是他们学校的知情不报的行为,而不是那些寒窗苦读之后被无辜地剥夺了继续升学权利的学生们。

央视的《今日观察》在518日的节目中说,在梳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份名单,今年通过的人一共是19个人,但是19个人的爸爸中间有越城区的副局长;有市建行的行长;有市财政局的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的科长;市教育局的科长;还有一中的什么校长;还有一些企业的负责人,难怪网友会说他们是一个高考加分俱乐部。

由此,我们不能不对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不再对外公布31名民族成分被违规更改的高考考生名单”的原因提出置疑。——到底是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还是在保护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些家长、老师、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是在保护更多的腐败现象与幕后交易?

 

有人说高考加分制度,就是让人才呈现两极分化,学习好的表现也好,得到的评价也高,加上三好学生、奥数之类的因素,更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拉开档次了。

 

贾春宝

2009711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高考加分的一些条件:

根据规定,应届高中毕业考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高中阶段获 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高中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高中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且在报考当年通过省级招生委员会会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上述七类考生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在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
  有三类考生,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三类考生分别是: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
  此外,还有其他可加分和优先录取的相关规定,如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