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中国为“世界制造大国”或“世界制造中心”一点也不过分,据统计,中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实属制造大国。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力量,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重要的理论基础,靠的就是科技和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载体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包括当今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制造业,另外还有新兴发展服务业。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是第一大产业部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发展虽然滞后,同时服务业也正在得到逐步发展,一些大企业家也在谈,是不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繁荣之期,是不是已进入富裕社会?进入富裕社会的最重要标志就是我们有强大的制造业,同时也要有强大的服务业,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终就是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效率质量、国民素质的较量,也是人才的较量,比如高精密制造,软件产业,工业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同样我们的服务业也一样需要人才,比如航空运输,金融服务等行列。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所以创新和依靠科技科学发展是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由大变强的永恒主题。中国从制造业经济持续增长,一定要按照经济发展的逻辑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科学发展,同时推动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技术革新和创新,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科学发展进入到制造强国,进入到服务业强国,中国正在进入从制造大国走向金融大国和制造强国的时期,或者从经济崛起向金融崛起这一阶段的过渡,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好机遇和目标,不断地前行。
中国的经济成长,制造业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如何从金融发展来推动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金融的制度安排功能,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微观安排就是让好企业更好的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企业更快的淘汰。其核心是企业融资的功能,很简单,就两种方式,一个是出让自己的股份来获得资金,还有一种通过信贷的方式还资金。在出让股份的方式里面有两种,一种是私募还有公募,一个是银行借款还有就是发债,一个企业融资的工具就四种,四种里的两种,一个是按股份,还有一种是借贷。中国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把资产资产化,实际上也是杠杆工具,经济最核心的是信誉的膨胀,就是我们讲的融资,融资的核心概念是市盈率。从经济学理论或从经济成长、崛起、起飞的阶段是经过这样的过程。中国经济是从新兴工业国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过渡,过渡的核心就是城市化、工业化还有经济结构服务化,经济结构服务化的根本就是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实属制造大国,当之无愧,如何做得更强,如何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离不开中国国际品牌的强大建设,也就是中国“世界名牌”的强大建设,加强、提高和拥有更多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把企业建设成具有创新、开发、效率、质量、品牌、科学、人才为一体的具有科学发展的企业,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点,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自主创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具有人才和优势竞争的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也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的下降,主要是受暂时性的国内外需求下降的影响,制造业的复苏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中国制造业具有稳定的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一个可能会比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更大的新兴国家市场正在形成。尽管它们也被拖进了金融海啸,但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而中国凭借其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处于这一势头的浪尖上。
针对参考分析,下面参见新加坡《联合早报》杨沐于今年元月15日刊文说,其文章摘录如下: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用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减少出口、美国减少进口来解决。但更深刻的背景是两国的产业结构在世界经济大背景中的变化。
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的报告,从2000年到2009年,美国的制造业所提供的附加价值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从26%下降到17%,中国的制造业则从6%上升到17%。美国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正在被中国所替代。该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占世界制造业的31%,而美国只有10%。
美国市场上的制造品需求,越来越依靠海外进口的“性价比”较本国产品更好的产品。无论是1985年的强迫日元升值,还是近几年的人民币升值,都改变不了美国市场上还是越来越需要便宜的进口货的基本趋势。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不可替代
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是第一大产业部门,经过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增长,近几年稳定地保持在GDP的40%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多个大国的第一第二位的进口国。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的下降,主要是受暂时性的国内外需求下降的影响,制造业的复苏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中国制造业具有稳定的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首先是来自于中国的持续的便宜的劳动力。无论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持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的时间都不过在10年到15年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10年到15年后产业必须升级,才能保持经济的竞争力。
只有中国,由于13亿人口的巨大基数,可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内地农民逐步加入制造业大军的态势。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15年后,仍然能持续地保持较低的工资水平,仍然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竞争力也来自于企业的规模经济性。13亿人口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能高于其他任何国家。这种规模经济所能带来的利润的想象空间,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投资,也吸引着最先进的技术(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经济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良性循环。
形成三大产业集群群体
竞争力还来自企业所在地区的外部经济性。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这三大产业集群群体。在这三大经济区域,同样的产业链交错、并存,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既形成了专门技术以及经验的溢出、转移和共享,又形成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达到的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极强的配套能力。
而企业具有处在全球性网络的外部经济性。这三大产业集群群体,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作的推进下,通过在这些地区中已建成的世界级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和全球矿产资源、零部件供应点,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为中枢的全球性物流网络。
此外,中国正在建设为这三大产业集群群体服务的研究和开发基地。这三个经济区域传统上就是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方,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新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入这一队伍。经过近十年的和产业集群群体的交流、合作和融合,创新和开发能力正在逐步显现。
新兴国家市场真正崛起
十多年前,可以说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便宜的劳动力。但今天,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中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小。
2009年是世界经济面临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的一年。但也不要忘记,过去五六年中,世界上有124个国家,包括30个非洲国家,年均GDP增长高于4%。
对比30年前,全世界只有35个国家年均GDP增长高于4%。世界上已经有几十亿人口,而不是30年前的几亿人口,开始从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和富裕。
一个可能会比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更大的新兴国家市场正在形成。尽管它们也被拖进了金融海啸,但由它们的基本需求、活力、弹性所组合成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而中国凭借其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处于这一势头的浪尖上。
(个人声明:本文除本网站之外,其他任何网站/个人链接或使用,
均须本人同意,非常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