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型大学的精神04
四是本科教学力量相对薄弱。本科教育在科学人才的培养中本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它是“学生的生活在社会和学术两方面都发生重要转折”的一个阶段,因此,在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最近作出的一份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提出,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并提出“建立探索为本的新生年”的建议。而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以研究为本”或“以探索为本”的学习模式,就需要有具备一定科研工作经验,在知识的探索中已经尝过一些酸甜苦辣的教师,只有他们才足以胜任这种引导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少走弯路。研究型大学本来是具有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的,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人们的期望相反,目前不少研究型大学,从教师力量的配置上来说,很多知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指导研究生和搞科研,因而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就比较薄弱,以致严重影响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学水平和质量。
五是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贝弗里奇也认为,“对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但我们的教育中却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以致很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却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
这也许与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一般只是那种正向的继承,而缺少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孔子的弟子对孔老夫子只是感到“仰之你高,钻之弥坚”;而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也只不过是强调学生能够弘扬光大老师的学说。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但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果真谁要标新立异,持一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谁就需要冒承担离经叛道罪名的风险。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深深地受着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位学者曾经开玩笑地说,在某些国家儿童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教科书说A,你就说B;而我们的学生所受的教育则是:教科书说A,你就只能说A而绝对不能说B。而科学所需要的基本气质之一却是不受任何现成结论束缚的合理的怀疑精神。因此,这种传统的影响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的缺乏也不能不归咎于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对科学方法训练的忽视上。贝弗里奇曾经指出:“具有天赋研究能力的旷世奇才不会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指导,但未来的研究工作者多数不是天才,给予这些人以苦干科研方法的指点,较之听任他们凭借个人经验事倍功半地去摸索,就有助于他们早出成果。”但我们的教育中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却使得我们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往往关心得更多的只是最后的定理和结论,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知识为体,方法为魂。掌握了科学方法才真正具有创造能力。”反过来,忽视了科学方法的培养,也就必然导致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