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领导的联大“改革国际金融和经济结构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改革建议,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为了防止类似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重演,有必要对现有的全球货币储备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将对经济的稳定和公平做出贡献。
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是导致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稳定、不平等和通缩倾向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为了维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美国必须通过贸易逆差满足其他国家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全球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美国的外债越来越多,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出现动摇,因此造成美元汇率的波动。金融海啸发生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他国家担心其外汇储备可能贬值,这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局面。
美国向其他国家输出货币,但是从其他国家获得了实际财富,这是现有货币体系不平等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大量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商品、资源积累外汇储备,这些储备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库券。相对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获取的收益,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较低,而美元本身存在着随时贬值的危险。
所谓通货收缩倾向是指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顺差国持有大量美元资产作为储备货币,而贸易逆差国通过向贸易顺差国借贷来维持开支。当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贸易逆差国压缩开支,贸易顺差国盈余减少,原本的平衡出现调整压力,国际货币体系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倾向。
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代替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在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发生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缺乏动力。伴随着危机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货币体系改革在经济和金融方面都是可行的,当前主要障碍是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
2009年6月25日,中国正式提出设立超主权货币,斯蒂格利茨说:“我认为中国的做法给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美元未来将不会是唯一的储备货币。世界经济需要相应的货币储备体系,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是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多元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非常重要。”
斯蒂格利茨表示,从长期来看,正确的努力方向是建立一个多边的、国际性的货币储备体系,这是理想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里面应该有超主权货币、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等。
2009年6月2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积极评价中国在推进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超主权货币与理想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
评论
3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