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车辆上的彩绘,如果是农民兄弟自己玩出来的,有志气,牛B;
如果是行为艺术家玩出来的,提气,比那些病态的变态行为,这个作品提气。
总之看到这个图片,我真的笑喷了。带着当前的语境来看,这个玩得特有牛B劲儿。
不多说了,谁爱看谁看。
(相关知识)
什么是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行为艺术概论
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
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体操等杂技,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表演艺术。行为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一种。
起源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行为艺术的特征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行为艺术作为一门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它都有它的差异性,现场的互动,反馈和接收的信息产生的反观反思这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说在不同文化背景 或地点及不同受众下实施现场作品它的意义是不同的。由于受时间 地点 艺术家本身及现场的互动性也就是说现场性的局限 ,行为艺术离开了现场就进入了失语的困境,图片、 dv及文字的记录对行为艺术的梳理都有帮助,但这之间转换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行为艺术本身最大的扼杀,在二次记录中过度解释及记录者本身的误读或记录的片段性,都进一步导致了观众的误读误解,所以说理解行为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到现场来 参与或组成现场的一部分。
理解的文化背景:
现代行为艺术的定义源于抛开物质媒介直接采用身体及现场这样最直接的形式表达,而这和中国人崇尚的内敛含蓄相互矛盾着 ,这种审美认知阻碍了对行为艺术的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行为艺术虽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西方国家定义但这种艺术样式被中国接纳采用也才短短十多年时间, 在早期探索实验阶段一些语言是完全独立于西方文化背景语境的, 所以说在这样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作品的质量和学术定位也有待提高。
80年代,行为艺术进入中国。最开始的行为艺术总是惊世骇俗、叛经离道的表现形式出现,猛烈地撞击国人的感官、挑战精神的承受极限,让大众敬而远之不能接受。在大多数人看来,行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小团体性质的行为,是社会非主流的意识。
如今,这种曾经小众的、先锋的、前卫的、充满哲学意义的艺术形式,已经蔓延到各个圈子,融合了各个领域特色、以变幻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娱乐圈、文学圈、宗教领域、公益事业……都借以行为艺术这把利剑在第一时间吸引到眼球宣传了理念,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悄然走进了泛行为艺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