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的逻辑 后记


 

后 记
当写到这篇后记的时候,我深切地认识到,这本处女作不过是我从本科到博士的十年经济学求学过程的一个短暂小结。古语说,“十年磨一剑”,以十年期限为划分,这里也期望能对自己下一个经济学的十年进行规划,或者更恰当点说是许一个心愿。
我来自辽宁东部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小城,她的名字叫桓仁。小城一半是山,一半是水,青山绿水浑然天成一幅太极图形,给小城带来让人惊异的迷人色彩。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离开小城已有十年。尽管常年在外,但对小城的眷恋却随着时间发酵,那明净的夜空、清冽的江水、葱郁的大山和每到初夏漫山遍野的浓郁花香一直让我魂牵梦索。小城有灵性的山水陶冶了我,也陶铸了我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
理想是一回事,如何实现理想则是另外一回事。我的肤浅体会是,无论设计得如何精致和有序,事实上我们将走过的可能是紊乱而无序的一生。在实现理想的路径选择上,我意外地走上了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之路,而这一走,转眼就是十年。现在回头来看,心中则充满了敬畏与感恩。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带给我很多快乐,更重要的是,生在变革中的今日中国并从事经济学研究是一件极其光荣和幸福的事情,前所未有的华丽转型和伟大实践必将会产生不朽的经济和社会思想,而我们正亲历这一伟大时刻,躬逢其盛。经济是民之衣食,经济体制的选择关乎国家兴衰和人民福祉。捍卫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既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能够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体制仍是我们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也是最值得我们探讨的主题。
在本书的开始,我写到要把这本书作为礼物献给我的老师们,这也是我一直想要表达的感恩之心。没有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就不可能从一个无知的毛头小子转变为一个看起来有点温文气质的男人。尤其是在经济学学习的十年间,我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洗礼,而那些教我经济学的老师们在这个洗礼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不倦的教诲让我受益,而且在于他们对我奇思怪想的鼓励和宽容。后来才知道,这些奇思怪想正是我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一个起点。
感谢美国的曼昆(N. G. Mankiw)教授,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一次面,也没有过一次交流,他也不可能想象到在中国会有一个学生对他表示感激,但是我仍然要这么做。没有他的那本出色的《经济学原理》,我想我可能不会对经济学这么着迷,《经济学原理》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本经济学教材,它对我思想的奠基性影响是不可能消除了。感谢辽宁大学的高亮老师、李平老师,清华大学的施祖麟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跃老师、钟伟老师、李晓西老师、袁强老师、白暴力老师和于然老师。感谢您们在我经济学求学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永远不会忘记各位老师的帮助与教诲。感谢天津大学出版社的王云石社长和杨荣刚主任,谢谢你们对这本书的欣赏,如果没有你们的慷慨帮助,这本小书可能要在我的电脑里睡眠更长的时间。再次感谢那些在我生命中给过我许多帮助和关怀的老师和朋友们,即使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你们的名字,但是,在我心里,你们永远都占有一个位置!
中国古语说三十而立,回顾自己三十岁前的经济学求学历程,我认为最重要的也许是深入、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的逻辑,为未来的经济学研究做了准备与积累。有经济学家把经济学的研究分为数据、逻辑和历史,那么下一个阶段性的经济学十年,我的经济学研究目标就是要结合现实和历史把研究推向深入,并期望这能够为中国的伟大经济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王天龙
                                      200964日凌晨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