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管理猪的方式管理人
曹元坤
用管理猪的方式管理人,可以说是泰勒先生的创造,典型化的口号是“大棒和胡罗卜”。但泰勒先生当初创立这套管理猪的方式,却是对人管理的一大进步!他是将人从猪狗不如的境况提升到猪的地位!因为,在这之前,人们用于管理人的方式还不如管理猪的方式。以至于他创立的管理方式,遭到了许多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显然,这套管理猪的方式,已经让这些资本家非常不适应,他们也许认为:管理人用不着用管理猪的方式来管理!还好,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让泰勒管理方式终于走向流行,这是人的一大进步!
然而,管理猪的方式,尽管比原来的猪狗不如管理方式有所进步,但本质上不是对人的最好的管理方式。好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梅奥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原来人与猪是不一样的动物,人不仅具有经济性还有社会性!于是对人用人的管理方式,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并由此掀开了人性化管理的帷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幸福管理方式正在迅速兴起和发展。可惜,这股人性化管理之风,至今依然难能吹动中国,还只是在空中飘荡而没有在地面拂走一丝猪管理方式的尘埃。
看一看中国的管理现状,不难发现,对人用猪管理方式还大有生存和扩充的空间。政府部门、企业甚至学校等,对此均是乐此不疲!请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某位副部长6月11日下午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事业单位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他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基本工资制度已经改革了,但是按照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规划,还要实行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已经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中陆续开展,其他单位也要陆续开展(引自童大焕博客)。显然,这位部长认为他所推崇的方式是“科学”的方式,所以,他特别在讲话中注明“科学”二字。对他的论述,童大焕先生已经作了很好的论述(我特将此文附在文后。谢谢童大焕先生!),我就不多费口舌。
再看,当今对大学教师的管理,依然体现为猪管理方式。著名教授易中天先生发表了他关于“中国高校是养鸡场”的言论:“就是规定从讲师变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几个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天天都在那儿数蛋,就在最近,又突然对你说:哎,你得生些“创新型”的蛋!我的回答是,滚你妈的蛋!”。政府部门、学校正在不断地将管理猪的方式应用于管理人,而且美其名曰这是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人,企业怎样呢?企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现在政府部门和学校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推广猪管理方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套猪管理方式已经在企业管理中产生出了很好的绩效!呜呼!
人是人!人是利己的,但同时人是理性的,人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幸福!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是管理者能够摒弃猪管理方式,用人性化管理方式来管理人!我不反对在中国的现在,继续运用猪管理方式,但至少应该注入些人性化管理的思想。
附:千万别在事业单位和垄断企业里搞绩效工资
童大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6月11日下午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事业单位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他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基本工资制度已经改革了,但是按照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规划,还要实行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已经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中陆续开展,其他单位也要陆续开展。
笔者对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中实施绩效工资深感诧异。基础教育是一个没有经济产出的培养人才的社会基础事业,中小学教师则是一个在当前压力极大和收入总体上不高的职业。对于这样的职业群体,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就是保证他们较高、较稳定的收入,而且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社会职业地位和声望。在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于同级别公务员,而且受到社会广泛的尊重。在我们这里,别说公务员往往有巨额的灰色收入和单位福利,就是账面工资,中小学教师也很难和公务员匹敌,绝大多数教师,终生与清贫为伍。而且,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压力已经够大了,逼得一些地方的高三老师,每年高考前夕都不远千里到佛教名山烧香拜佛,为学生祈祷,为自己减压。如果再实行所谓的绩效工资制度,势必进一步加剧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倾向,使应试教育雪上加霜,增加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从而使教育离“自然,自主,自由” 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远。
不仅基础教育是如此,即便是科技人员,搞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搞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考核也应该很不一样。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里面,应该用国家的钱,养着一些物质和精神上“养尊处优”的人,思考着社会、国家的基础性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富有自由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用企业化管理的“绩效工资”,把整个社会和民族都绑在急功近利的战车上,绝非国家和民族之福。
事业单位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应该进行重新分类,一部分实际在从事行政执法职能的,要么取消,要么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变成行政执法机关,绝不能搞什么自收自支或者绩效工资,否则必然是权力商品化、罚没款自由化。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报刊社、出版社,此外还有大量的国家占有股份的垄断企业等等,实际上已是企业性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它们应该纳入到企业一类进行管理,而且还应该逐渐“去国有化”。诚如中国国企标杆之一、招商局集团现任董事长秦晓所言:“政府有没有必要去控制这么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国有企业是政府直接控制的经济资源。”他说他反对一种观点,即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的产业需要国有企业来主控。“其他国家就没有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没有国家战略产业?那你要回答我,第一,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要国有企业来做这个事情;第二,你能证明国有企业更有效、更安全吗?在没有一些政策支持,没有一些垄断的情况下,你能证明吗?”
对传统事业单位进行“权力的归权力,企业的归企业”剥离之后,剩下才是真正的事业单位,它们是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单位,应该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而不宜搞绩效工资。
另外,那些垄断国企,虽名为企业,也应该坚决反对绩效工资制度,否则,绩效工资将会成为垄断国企大肆攫取国家和社会财富的通行证。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根据2008年的数据,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员工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比2005年的55%又高出五个百分点)。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5-10倍。众所周知,垄断行业的巨额垄断利润并非他们提高竞争力的结果,而是垄断和“减员增效”的结果。对于这些行业,在打破垄断和去国有化之前,最应该实施的工资政策不是绩效工资,而是严格比照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