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居民消费升级的历史,其实质上是一个由家庭消费为中心向以社会消费为中心的演变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曾经形成过庞大的产业系统,为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就业空间。比如,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当纺织业服装业从“男耕女织”型家庭分离出来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化进程和家庭就业社会化。又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当餐饮业从传统家庭职能中分离出一部分功能以后,同样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解决了数千万人的就业。
家务劳动社会化,不仅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逐步减少并最终解决“家家冒烟”问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解决就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通过全面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方面的潜力是绝大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今后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着力点,主要应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提升“衣”的层次和水平。家庭“衣”的功能已经基本社会化了,现在仅剩下烫洗等少量与“衣”有关的劳动保留在家庭,而且其社会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各种洗衣店、擦鞋店、缝补钉扣修拉链等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服务日益专业化,费用日益低廉,消费者日益平民化,距离全面覆盖所有家庭已经为期不远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是全面提升“衣”的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档次。
二是推动家庭“吃”的功能进一步社会化。关于“吃”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趋势,相信没有人会否认。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安全质量与健康饮食需要之间、餐饮价格高与居民收入低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全面推动“吃”的功能由家庭向社会转移。主要措施包括提升整体餐饮业规范程度,改进饮食供应质量,全面增加花色品种,降低饮食相对价格,增强居民在外就餐的支付能力,市场化手段满足居民体验烹调情趣的措施等等。
三是推动家庭“健”的功能进一步社会化。从保姆、月嫂、营养师、美容师、按摩师专业的出现,到托儿所、幼儿园、健身馆、美容美体院等专业机构的出现,给我们呈现出一副具有广阔前景的原本属于家庭的功能日益社会化、市场化的图景。这种发展,不仅催生了新的行业、新的专业,也开辟了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
四是推动家庭“教”的功能进一步社会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内涵日益丰富,不仅有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科学知识的教育等传统内容,而且有生活教育、保健教育、生育教育、享受教育等等花样繁多的新内容。这些日益丰富的教育内容都将逐步地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一方面是把家长从日益繁琐的家庭教育烦恼中解脱出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提升教育层次和水平的需要。
五是推动家庭“住”的需求全面提升的同时“住”的供给全面社会化。现在城镇居民家庭的需求基本上全部由市场满足,自建房已经是凤毛麟角,主要在个别偏远县城和部分镇。住房装修、家具、用品的生产供应也基本上社会化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随着居民对住的需求不断升级,要在保证建造质量、更新设计理念、采用环保材料、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再下功夫,提供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更加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比如,标准化、专业化、价格合理的装修服务可能会催生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强大的产业系统,可以解决大批人的就业、消除大批人的烦恼。
六是推动家庭“行”的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行”的供给全面现代化。曾几何时,我们出门除了双脚,也许最多能多个褡裢和拐杖(挡狗棍);随后,普及了自行车。再往后,摩托车、汽车将逐步成为家庭的主要代步工具。同时,日益便捷的公共交通(公交汽车、火车和飞机),让家庭成员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七是推动家庭“娱”的功能进一步社会化(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社交等)。这也是迄今为止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功能之一。目前大多数家庭的文化娱乐以广播电视为主。除了广场文化之外,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体育、休闲,似乎还只是少数人的消费品。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扩张发展,将有一个消费主体由高收入者向中收入者、再向全体居民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和规范,更需要鼓励发展,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人需要就业。
我国不仅成功实现了家庭“穿”的功能全面社会化,而且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衣帽供应国。从巨大的产量和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看,这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今后我们要重点在“吃”、“行”、“教”、“住”、“娱”等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在促进这些功能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解决内需不足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社会就业问题。不仅要积极促进国内的家务劳动社会化,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他国家的家务劳动社会化。要有敢于承包世界“餐桌”、问鼎世界汽车市场、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向世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胆识和气魄。总之,笔者认为,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比单纯地发展生活型服务业思路更清晰、内涵更丰富、态度更主动、措施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