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艺术作品是否该擦亮眼睛?


欣赏艺术作品是否该擦亮眼睛?

--艾君兼答山东临沂书画家刘善辉先生的留言


 近日,山东临沂书画家刘善辉先生给艾君留言,谈起书画界的不正之风,满腹感慨。他说:“当今搞点真的东西难啊!我的画老师说好还要面对种种压力,说什么人家画的好咱就得说好,你们不能用那种眼光看人啊,艾老您说这叫什么环境?我今天和一位老大学生刚喝酒。我其实看老一辈的东西太多了,看到现在高高在上的画匠搞的像小儿科似的......”“一位老画家说,过去看齐白石作品以为不好,现在越看越好,人的审美力在提高,就不怕那些乌七八糟的诱惑!”“童言无忌啊,我快憋死了......”

对于刘先生的一些观点让艾君回到10年前,是赞成或者说是完全赞成的。但时隔10年后的今天,艾君的思维、意识、审美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注入了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不会完全成为别人、名人观点的俘虏了。所以现在再谈这些问题,艾君对刘先生的感言或许就不会持完全赞同态度了。

艾君说过,文无定法,艺术更无定法。人的教育背景、思维意识、学识水平、生长环境和道德价值观的不同,对艺术的审美标准和理解也不同。因此,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酒会出现审美的差异。艾君有篇文章叫《需要思考的“文化代沟现象”》,实际也在讲审美意识等原因而造成的文化代沟。

对于一些艺术家现象问题艾君曾说过,现如今,在文艺界有种奇怪的现象,有些文艺工作者把自己的屁股坐歪了,以至于陷入了迷惑阵,找不到东西南北,甚至在圈里相互吹捧,在圈外则自我标榜,欺骗受众的百姓。这些艺术者并非真正的艺术家,至多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把艺术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的艺术投机者,这些人忙着为自己加冠树碑,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却脑后。练了几个字、学了点作画的技法、有了一首传唱的歌了,就自我加冠为著名“某某家”、还嫌不响亮则自加冠为著名“某某大家”,尔后则利用传媒自吹自擂,此种现象已成为艺术界一种不正之风,有越刮越烈的势头

当艺术品被人们当成商品炒作的时候,也自然就有假冒伪劣产品,开始呈现出许多虚伪的面孔。可偏偏艺术这种产品没有个国际标准可参考,难以找出真凭实据要求退货,这就是艺术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才让艺术家的帽子到处戴,艺术精品的桂冠四处有,是真是假,是否货真价实,谁也说不清楚,也许上当的只有是消费者

艺术本来源于生活,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为大众所接受。而艺术家的桂冠也是在生活中人们接受后逐渐被加冠。画家、书法家、歌唱家等艺术家的桂冠不是靠后天的修炼学习即可得到,而需要有艺术天赋者通过努力追求,在追求中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方能达到。艺术品也只能是随着艺术家的作品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认可,其作品的商品价值才会得以体现,这是艺术行为的规律。可眼下,随着艺术品成为商品,市场看好,某些自冠以“艺术家”者,在艺术领域仅仅学会走路,便极力为自己加冠、为自己做广告、找鼓手大肆吹捧,更有甚者一些有一定权力者也恬不知耻地混上个“某某书画院院长”、“某某艺术学院教授”,考个头衔便练了几个字,吹出点知名度后卖作品发财。有的艺术者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目标,使艺术自然地流向俗媚平庸。这些风气,到头来也许是害卖主、害艺术,也害自己,靠自己加的桂冠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的自然贬值,变成了垃圾。自我加冠戴帽者不仅会毁坏了艺术,也会毁坏了自己的人格

对于刘善辉先生的感慨,艾君不想多言,因为这类问题艾君所写文章很多,刘先生可以对比看看从中悟出现代为文的道理。也许刘先生在阅读后,会有些感想!艾君愿意与刘先生共勉!

1998年艾君写过一篇《擦亮眼睛看文艺创作——谈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文艺的》的文章,发在1999年《书法报》上,这篇文章反映了那个时候艾君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看法。现载于博客,供刘先生对比艾君现代的一些观点参考。或许会悟出自己要走的路,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然,对于刘先生的作品以艾君的审美艾君不敢说是上乘,但就像刘先生所言也绝对不是画匠搞的像小儿科。 

附]擦亮眼睛看文艺创作
—谈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文艺的"二为"和"双百"

●艾君/文


    有人说现在的文艺是"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的时代",实际上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与我们的"二为"和"双百"并不矛盾,内容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表现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基础上的题材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如果像鲁迅先生在30 年代所批评的那样以"人面必歪,脸多绿色……譬之孩子"的作品再次推出,并作为好作品对待,作为抽象的、艺术的美欣赏,以标榜为纯艺术……那幺我们的人类此时真不知该如何去生活,去走路了!任何的国家都不可能出现长得那般可怕丑陋的人种。
                           题记 1998、2、6

近几年,因侵权和文艺评论而引发的名誉权案,可以说屡见不鲜。笔者在此也不想对一些案件的来龙去脉作何叙述和评论。然而从一些案子的观点和发生的前因后果看,虽产生于文艺批评和文艺论争,实际大都表现出在对待文艺方向和创作理念的观点分歧上,或者说走上法庭的导火索看似是出于创作理念的、创作技法、创作动态的分歧,实际说白了则表现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上。
 

当我们更为理性地、客观地去思索这些问题时,甚感百般诧异。仔细分析其各自的观点,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场很简单的文艺批评,背后隐含着这几年是走什幺样的创作之路和文艺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的论争。我们是去追求狭隘自私文艺观为自我表现服务,还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是要不要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又该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对待文艺的"二为"和"双百"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答案尽管文件里有、教科书上也有,已是有明确答案且人人皆明了。但是纵观近几年文坛出现的一系列的文艺思潮不难发现:在对待党和国家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上,的确出现了一系列的歧点。尽管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但在文艺理论界和文艺的名人大家中,影响之大。有些人在一些报刊鼓吹什幺"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文艺创作的自我表现观"、"现代派思潮"、"纯文艺理论观"等等,看似学术问题,实则意识形态问题,及所鼓吹的观点与我们的文艺路线方针对峙。焦点就是文艺应不应该为一个群体服务,应不应该去立足于社会和人民。
 

有一些人,打出某一种理论、流派、形式和思潮为挡箭牌、为幌子,去发泄其内心空虚、晦涩或者不满的人生观和情绪。持此观点者,往往表面不敢向人民公开反对"二为"或"双百",但实际上却已抛掷脑后,有的在作品里已经表现出反面的倾向。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在对待艺术创作上表现的随心所欲了,自我主义、唯我独尊倾向开始抬头和蔓延。把以我为中心、以主观意志去创作出来的东西则自我标榜为是"纯艺术"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将人民看不明白、陷入糊涂的所谓的某些作品则又大放厥词地说这是"曲高而和寡","你不懂的本身就是美",你不领会的实质就是"艺术";将你被陷入的糊涂的境地却嗤笑你为学识水平不够,该到"西天取经"了。
这些现象、观点和文艺思潮让我不得不为此迷惑,为此举而苦笑惘然。但是更为奇怪的是他们也有法宝,假如你站出来反驳其行为时,他们却振振有辞,也开始学着搬出"双百"方针来了,说"我们没错啊,我们的文艺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瞧,大有内在的底蕴和足够的理由作为庇护的屏障和挡箭牌。
 

这些以我为中心论者在一些画作中、诗歌中、小说中可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作品的糊涂去掩盖其内心的空虚和肮脏;以作品的晦涩去掩盖其消极,甚至反动的一面。有时急了找不到措辞的时候,便又加上一个"你们不懂!这是某某流派、某某风格",以此来进一步作掩饰,以此去包装和粉饰自己掩藏起来的尾巴。像这种文艺思潮的作品,这种创作理念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因在公众场合频频抛头露面,时时出现于大众媒体,再加上策划者的用意巧妙有时真招摇过市,并且炒作得沸沸扬扬,让读者难分明是非曲直,这是极为可怕的文艺现象。这种病菌每天在滋生在感染和影响着青少年一代,在渗透着和毒害着青少年纯真和善良的灵魂,在蒙蔽青少年的眼睛,是一颗颗糖衣炮弹,威力不可低估。
 

笔者在此并非在对某一种人作什幺人身攻击,也不是为一些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倾向而过分地刻骨铭心的仇视。只是想对我们自己的某些文艺家商榷:如果我们完全抛弃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仅仅有的一点的瑰宝,去全盘吸收或模仿追踪那种糊涂的文艺思潮的作品到底是在为谁服务,为谁去说话,为谁去存在?只想与其商榷:我们该以什幺态度如何去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繁荣?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指明的方向到底还要不要?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一定要把立足点转过来……转到为工农兵这方面来。"并强调"为什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奠定了我国文艺事业"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也为建国以后我党确定的正确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打下了基础。"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我们的党和国家从长期的文艺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已博得人民认可的智能和经验的结晶。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文艺工作的指路明灯,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创作理念。我们的作品如果偏离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是背离了党和人民的理想、意志,那就真的使人不明白了"是在为谁服务"了?那也真的让人糊涂了"是在为谁说话"了?我时常诧异的是一些"中国人"为什幺这幺快就会失去傲骨而在外国人面前变得那幺乖?

 聪明人却突然变得那幺糊涂起来?硬将人家"两岁小孩手指画"看成是高雅艺术,而将自己几千年文化瑰宝看成是土货;将人家痴人梦语张牙舞爪地涂抹硬说成意境远、寓意深的"阳春白雪",而将自己精雕细刻、章法分明、构图优美的传统作品却看成是初级的"乡里巴"之作;将人家本来是政治宣传品非说成是纯艺术品,而将自己的民族的艺术却看成是"政治作品"。我也时常怀疑那幺一些对政治颇为敏感的人。假如你的作品是正面讴歌社会、赞美人民就是吹鼓手,就是"左",就不是文艺作品是政治;似乎你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简单明快、追求民族性,就是没水平,就是"乡里巴",难登大雅之堂。我真不明白,在这些人眼里为什幺害怕政治?为什幺如此仇视民族的作品?为什幺又如此害怕人民?为什幺如此害怕赞美时代?一句话也就是他们为什幺如此害怕表现正面光明的作品呢?文艺虽然不等于政治,但永远脱离不了政治,只要是社会人,只要是在地球上出生长大的人,都不可避免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中国的艺术如此,国外的也是如此。

我不是在扣帽子、打棍子,也不是在否定西方艺术,而是要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如果将国外那些本属时代糟粕的所谓艺术完全拿来,对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来讲就是毒品。我们有的所谓的艺术家不学人家的精华,专学他们那些主题隐隐藏藏、偷鸡摸狗似的技艺和方法。对本民族艺术的坦坦荡荡、明明快快似乎很不感冒。中国人的该骂就骂、该扬就扬的宽广胸怀被其修炼成暗里搞鬼了。我终于明白了,含沙射影般不敢正面去表现主题者和讲政治者,原来脑子出问题了,思想有毛病了,主题糊涂了。也难怪,他们这些反面的主题、心里有鬼怎敢见太阳的光芒呢?!创作理念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时,又怎敢与人民坦诚交流呢?!

鲁迅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绘画成了画家的专利品,和大众无缘,这是艺术的不幸。"他要求艺术家"为了大众,力求易懂。"这些话一针见血,至今多幺有时代意义啊!唉!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为了孩子发出过呼吁,我也真想再次呼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我们充满希望的民族,放下你手中那支可怕的笔吧!可别把那支笔,变成你的软刀子杀戳青少年"。

 邓小平先生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并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批评有些人"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自我表现……"江泽民总书记对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也指出,"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些观点和思想是我们的灯塔。如果文艺家变得真的两眼不闻窗外事了,变得关起门来苦苦自我表现,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掷脑后,那就要找医生,该打一针清醒剂了,以免到时分不清国籍和找不到回家的门,变得那般糊涂至极了!一位文艺工作者将创作理念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的人民,才能创作出常青之作,才能成为永恒的文艺家。鲁迅先生心里装着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成为人民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为社会而写、为人民而写,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享誉国内外;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的虾、徐悲鸿的马,其创作的立足点都是立足于他的民族和人民,不仅赢得人民的尊敬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画家。

在如何对待"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上,我认为其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片面极端地强调"双百"就会找不到创作的方向,失去创作的目标;片面过分地强调"二为"就容易走向单一的"左"的道路上去。但是不谈"二为"而一味地以"双百"作为庇护屏障,将晦涩、糊涂、含有反面倾向的作品,以什幺纯艺术为幌子而自我标榜并鸣锣开道,在意识形态领域去渗透、去刺激影响年轻的一代,真不知这样的所谓的艺术家用意何在?我们真该"擦亮眼睛"了!

 有人说现在的文艺是"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的时代",实际上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与我们的"二为"和"双百"并不矛盾,但我们总不能将反动的内容也作为多元化来对待吧?内容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表现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基础上的题材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如果像鲁迅先生在30 年代所批评的那样以"人面必歪,脸多绿色……譬之孩子"的作品再次推出,并作为好作品对待,作为抽象的、艺术的美欣赏,以标榜为纯艺术……那幺我们的人类此时真不知该如何去生活,去走路了!任何的国家都不可能出现长得那般可怕丑陋的人种。一个人的品德、思维和道德观念决定其创作的出发点和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社会上不存在的、没有的东西,有的作者却能歪曲的刻画出来,将社会上的物与人刻画的那般丑陋、那般可怕,我真难以明白在为谁服务?这样的作者难道不是"傻子"是否也精神上有点问题!反之如果都没问题,那就是"真正的把艺术等同于政治的观念者",是利用艺术作为庇护伞为其政治观念服务者。

但愿我们都能成为健康的人,有一个健康的大脑和向上的人格,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永远为人民和时代去创作!植根于人民之中,去赢得艺术的永恒!(艾君此文刊发于1999年3月《书法报》)

附]艾君对一些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的观点和理解

需要思考的“文化代沟现象”

艺术家的屁股切莫坐歪了

不会为诗者何以成“画家”

 

知识的学习运用不是“照葫芦画瓢”

我以我的“诗画同体观”去读书画作品

白石遗风女人传

痛诉以“骂”扬名之风
由赵丽华诗疑现象看诗歌革命的脆弱

乡土民间文化根在民间

如果我还写诗就学赵丽华

等等。

附]刘善辉简历

 

      刘善辉,男,1962年5月出生,山东临沂人,书画家、统计师。他习赵体、颜体、汉隶、魏碑等,篆刻以秦汉印为主,兼习各大家风格。作品入编《红色经典书画雅集》、《现代书画艺术名家翰墨藏典》、《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当代书画名人墨香四海新作大典》、《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中国当代红色书画艺术名作品鉴》、《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家珍品集》、《当代艺术名人墨缘大典》。获“影响卓著的红色艺术家”、“备受崇敬的艺术名家”、“国际最具影响力书画名人”、“最具时代风采艺术大师”、“倍受尊敬的艺术名家”、“中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坚人物”、“情系河山杰出艺术家”、“国际最具影响力书画名人”等称号。中国书画空间书画教授,中国百强创业家论坛主席..他遍览老子、孔子、释迦诸圣典籍,承载气功、意拳、八极拳等数家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