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下 缘何中国奢侈品消费依旧坚挺


 

全球经济危机下 缘何中国奢侈品消费依旧坚挺
  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儿反弹,众说纷纭。但是,一个看起来很微妙的消费现象却引发人们对品牌的深度思考。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会是各国奢侈品品牌的重要阵地。截至今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国。世界奢侈品协会表示,有将近70%的直接购买者都来自于中国内地。中国人最青睐的时尚类奢侈品为:路易威登、古奇、香奈儿、范思哲、迪奥、普拉达、乔治阿玛尼、佛莱格默、芬迪、爱马仕。
事实证明,金融危机下,中国富裕阶层对奢侈品消费热情并未减少,就连工作不久的工薪阶层美眉也要攒钱购买一款LV。抛开部分人的炫耀心理不谈,大多数人对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充分信赖是最主要因素。奢侈品是消费符号,代表时尚、经典、保值。不过,放眼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这些奢侈品品牌中无一是中国品牌。而不在这个名单之列的,如果随机让消费者列举名单,恐怕说出来的知名的世界品牌大多依然是外国品牌。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蝶变尚未完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尚混淆不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还路漫漫其修远兮。市场最无情,不是品牌的产品注定只是在小范围生存抑或被淘汰;市场最有情,真正的品牌可以经历百年不衰,如可口可乐、Bvlgari
       领悟营销真谛  打造强势品牌
一流企业做品牌(注:高价值品牌对于行业而言也是标准流企业卖技术、流企业做产品。营销4P只是营销之术而不是营销之魂,营销之魂就是品牌,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
现代营销之战早已不是产品战,而是消费者价值之战和消费者认知之战,营销要做的工作是让越来越多的目标群体相信你能够持续给他们带来价值,以及让他们认为你永远是在某个领域是最专业和最值得信赖的。纵观现在很多企业陷入的营销困境,却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东西:一个企业,如果只能做到把产品和服务卖出去,然后吃力的维持生计,而不能成为一个领域响当当的品牌和符号,这个企业顶多只算得上一个很一般的企业,只能维系存活不能发展壮大。
 打造出强势品牌才能有话语权,才能创造卓越业绩。很多企业有了一点成绩,就容易自满。比如推出一个产品后,没有打造品牌就获得了成功,于是想当然认为,不需要品牌照样可以成功,因此这个市场上,有大部分品牌依靠强大的销售团队就实现了成功。但是,在消费者那里的判断却是,只要是品牌,就愿意多付钱,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多关于这个领域的所有的故事他们都会相信,为什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前几年即使亏损他们也要打造品牌,因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整合资源的能力上远远大于一个销售力强的产品。如果只是销售一个不知名的产品,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有可能是,白送给消费者还会怀疑你的动机。就好像多人总是固执的认为B-B主要靠关系营销,因此只要有卓越的销售团队,就可以取得成功,关系营销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强势品牌,你会发现很多客户你不需要关系照样可以收到订单,拿到高价钱。
  销售体验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远远大于销售产品和功能的价值。一个产品如果不断的向消费者强调功能,或者说只能向消费者强调功能的话,这个产品马上就将遭受到同类企业的竞争压迫而带来价格挑战。那些经典的产品从来不会去强调功能,而是强调感受,强调品牌故事,强调文化认同,例如万宝路香烟、并不是告诉这个香烟如何的与众不同,它只是告诉这些年轻人,万宝路是粗犷豪放、潇洒不羁的男子汉的象征;宝马、奔驰、沃尔沃之后的品牌故事衍生的身份区隔,让他们各自赢得了不同的受众。
有形的实体产品营销如此,无形的产品营销也同理。
看看把消费者团团包围的给雷媒体、媒介,怎一个多或者乱了得。一个媒体卖的是什么?如果你告诉受众,你卖的是资讯,受众马上就会说,我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了,我们不需要。但是你真的是卖资讯的吗?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资讯,而是鲜活的思想,一个媒体如果只能卖资讯,其价值就是低的,如果你是卖思想是内容,或者卖注意力,不论是受众还是广告主都会对你产生兴趣。因此,央视新闻联播在增加新主持人后有酝酿改版,专业化频道细分使其更具竞争力;湖南卫视仅仅锁定“娱乐”,从超级女声到快乐女声,一火再火。而其他的卫视让观众感觉都差异不大,这无形中给广告主的投放带来的顾虑。户外媒体也如此,媒体的碎片化,媒体价值的不可量化,相关人员的不专业导致服务的偏差,让新媒体在金融危机下面临严峻考验。如果不具备央视强大的品牌价值,那么就应该深切的多角度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从品牌策略、市场导向、媒介需求、专业服务等方面做的最好,同时,要有一个长远培育客户的底气和耐心,在经济寒冬中持续发力,才有机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营销初期比的是坚持、创新和远见,长远就是品牌的较量。不要妒忌和羡慕奢侈品强大的消费号召力,孰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