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长征之路
陈绪国
今年的
纪念五四运动,首先是为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青年而放声讴歌。正是这些中国的栋梁、民族的精英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谋求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挥洒了满腔热忱,甚至上刀山下火海、抛头胪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在旧社会,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已经彻底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斗争;哪里有卖国贼,哪里就有斗争。
中国决不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者待宰的羔羊,四万万同胞决不能做亡国奴、阶下囚!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成为近代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反对封建腐败专制制度、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运动。从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坚持革命运动达14年之久,势力发展到十八个省,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联合农民、工人、士兵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武昌起义,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从而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湖北革命党人利用保路运动的时机,于是年10月10日在武昌举行首次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南京被各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德先生”和“赛先生”,从此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名词。
鲁迅、胡适等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论文,发表演说。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如果说,辛亥革命向反动派打响了军事上的第一枪,那么,五四运动向反动派打响了文化上的第一枪。辛亥革命引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引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影响力更深远,效力更伟大。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孵化器。在五四运动的孵化作用下,一大批共产主义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纷纷诞生。
1920年7——8月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发起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沈玄庐、陈望道、施统存、俞秀松等,不久,沈雁冰、李启汉、沈泽民、邵子力等加入。推举陈独秀为书记。
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10月,北京和武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北京小组成员有北京大学的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张申府、何孟雄、范鸿颉、刘仁静、罗章龙,北洋大学学生张太雷,北京女高师学生缪伯英等。武汉小组成员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增、张国恩、郑凯卿等。长沙小组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
2月,周恩来、李富春、赵世炎、陈延年、蔡畅、向警予等在法国成立少年共产团。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与此同时,各地成立工会、农会和文化团体组织。
1921年,据北京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非正式户籍调查,北京及23个省区(缺蒙古、绥远、西藏、台湾),总人口为436094953人。此时此刻,中国共产党的总人数才50多人,只是4亿多人口最末两位数的“零头”。恰恰是这仅仅50多人的“极少数”的星星之火,通过五四运动,通过马列主义的宣传、实践运动,点燃了四万万民众心灵的明灯,点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熊熊大火,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
吃水不忘掘井人。那些为五四运动冲锋陷阵的广大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其高尚风格炳彪千秋,光照日月!
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学习五四青年人,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始终不渝地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主义和民主主义旗帜,敢于同一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卖国主义、洋奴主义和愚昧主义作殊死搏斗,敢于扬善涤恶,敢于不畏强权,不畏权贵,敢于“舍得一身剐,誓把皇帝拉下马”,敢于打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的民主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规模与影响,远远超过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不仅仅培育了众多的文学家,而且培育了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仅仅简单地改造了国家的文化制度,而且彻底地改造了国家的人文制度、政治制度;不仅仅创造了旧民主主义的新时尚,而且创造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时尚;不仅仅一举抛弃了“东亚病夫”的老帽子,而且一举抛弃了“一穷二白”的新帽子;不仅仅彻底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六十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五四运动是茫茫大海中一个永不熄灭的灯塔,永远照耀着励志青年,勉励千千万万青年人,沿着五四先贤先烈们革命足迹,沿着革命化、民主化道路奋勇当先!
字数:349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