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怒斥国际投行向中国兜售金融鸦片


  这条新闻提醒中国人别太轻信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名气,如雷蒙兄弟银行,还不是倒闭了。在自己还没明白的事情,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著名投资银行的建议,美国很多风险提示都是用小字号提示,国人说不定连其英文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而且有碍于面子,不懂也装听懂了,就算是本土美国公司,也没有几个人真正地懂投资银行这些术语,才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投资最主要是考虑风险,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但是由于亚洲人有好赌性,喜欢短平快,对钱钟爱,加上国企资产又非自己的腰包,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也是行政管理不力。

      黄教授是美籍华人,国内的新闻媒体还要加上美教授,还不如就说华人教授,为何要挂美教授?当然也是事实没错,我还以为真正的美国本土教授,其实也可以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先入为主,这不是把中国放在前面,更有说服力,看来中国还是在崇拜美国名牌大学教授,还要特地说明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我并不是对黄教授不遵重,我相信黄教授是出于好心,说明事实,值得赞赏。如果我说,可能没人会认可,因为我不是美国著名大学教授,也不是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我亲自有一例,中国人情愿相信没水平的美国白人或非洲裔,却不愿意听华人的劝告,结果也是损失不少钱,这也是中国人容易上“美国骗子”的当。有时被骗还不愿意被人提醒,自欺其人。如“XX中药”打入美国市场,FDA批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其实只不过是美国自律的保健品,标签通过FDA批准,在中国城华人药店销售,还占不到5%的美国市场,太虚荣心了。还有的华人在名牌大学读英文,修1-2门课,就算是美国名牌大学。没有真才实学,蒙人而已,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事。中国企业和国外合作应该做实际的商业,别想贪小便宜,会吃亏的,因该自己动脑子,别太依靠别人,除非自己真的懂了而认同。

     再看国内来美国所谓金融人才“抄底”,要招聘的人,需要在著名金融机构做过,我不排除大部分人是很敬业的,但是由于美国金融系统很复杂,一两个人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更有华人说是纽约人寿的副总裁,其实也不过是卖人寿保险小分支副总裁。在美国,只要花几百美元注册公司,你就可以是XX投资公司总裁,说不定还不如中国的一个销售经理,这是事实,还是要看业绩,名字不重要。

     谈到价格波动,我看到的现象是当价格上升时,中国公司都想追高抢货,就造成中国买什么产品,什么产品价格就被抬高,不考虑风险,太短线,当价格跌的时候,中国公司不愿意买,就等待,炒高不买低,没有数据来确定市场的需求。例如太阳能光伏板,每瓦涨到4美元还有人大量抢购硅原材料,也不考虑市场承受程度,当有人出每瓦3美元,3年合约,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愿意接受,结果一年以后每瓦卖不到2。5美元。其实美国公司也不愿意价格大起大落,所以用长期合约,中国却难于接受。这种现象,才会造成国际投资银行可以利用价格大起大落,用金融衍生产品获得高额利润,如果价格平稳,国际投资银行反而不敢做金融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