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式电子商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讨论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笔者愚见,这些讨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在讨论一个毫无根基的问题,缘于中国互联网的DNA就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是中国式的电子商务?
纵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我们会感到自卑。
互联网从国外传到国内,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一直在抄袭国外技术和应用模式。
1994年来,以asp为技术的网页处理技术,过来互联网以浏览网页作为最基本的应用,于是出现了中国的资讯门户,比方说新浪网,照搬国外的雅虎网。
1997年到2001年,互联网技术逐步提高,互联网的应用以娱乐消遣为主,比方说一些游戏网站等照搬韩国游戏类网站。
2000年到2004年,电子商务出现,比方说阿里巴巴,但是这些应用完全是抄袭国外亚马逊等电子商务网站。
2003年到2008年,互联网因为垃圾信息多,用户很难在短时间类找到合适的信息,于是国外出现了Google网站,国内模范出了一个百度网。
不管是技术还是互联网发展阶段都与国外低了半个“音阶”。也不能强人所难,因为中国互联网的技术与应用的是照搬主义,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与用户特征。
中国式特征
我们先分析美国,3亿人口,1亿人上网,美国互联网的技术与运营模式、应用模式均建立在这样一个比例的基础上,互联网是为美国3亿人口这样高比例人群服务。而中国13亿人口,确只有3亿人上网,我们如果还是按照美国互联网来设计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用户分析基础。受众特征都没有搞清楚,何谈中国式应用?
如果我们设计一个螺旋曲线的话,假设螺旋的核心是互联网物理平台,螺旋发散外围是用户。那个美国的螺旋是以核心向外旋转,用户是3亿人口1亿网民;中国则是13亿人口3亿网民在螺旋外围,核心是互联网物理平台。
中国庞大的大众需求,不是3亿网民能代表的,而美国1亿人口的需求确可以真实代表美国大众需求(剩下的2亿人口老人小孩占比不少)这就发现一个很大问题。中国互联网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大众的需求,也代表不了13亿人民的互联网应用意图。中国式的互联网应用究竟应该是什么样?
13亿百姓数据时代开启互联网应用新纪元
其实互联网的应用很简单,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用矛盾理论来分析,都可以归纳成为“需”与“求”。
实现3亿网民真正代表13亿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将分布在3亿人周围的10亿人激活,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需求。才能说是互联网真正的应用。
最近笔者发现一个更替搜索引擎时代的互联网应用“火苗”,郑州市郑东新区螺丝湖某村设立的一个信息站---百姓数据网便民服务站。
信息站将全村不上网的群众需求一一登记分类成需与求列表,然后发布在百姓数据网,百姓数据网通过技术处理后,发布在互联网上。我们试想,中国每一个行政村都与该村一样,用3亿人上网将13亿人需求都发布在互联网上,这不真是对互联网的完美应用?
可以说这真是中国式应用的大趋势。中国有特色的互联网应用体系已在萌芽!
中国式的互联网应用“元年”真正开启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