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十五集:吴越闲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断地外出。在许多年份里,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远离京城的地方。

    离开北京,毛泽东最喜欢去的是南方。在南方,他又最喜欢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杭州。在这里,他住过四十多次,加起来有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1955年4月初,他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群莺乱飞、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的季节。

    闲暇之中的毛泽东,依然是一派诗人本色。

    当时在杭州,毛泽东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登山。

    杭州城北灵隐寺背后,有一处北高峰。登临此处,举目四望,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犹如立在眼前的一幅幅山水墨画。

    毛泽东曾三次登临北高峰,写下一首《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摇下,欢迎有晚鹰。

    毛泽东不光在杭州游览,还远足到了莫干山。

    游览莫干山的时候,毛泽东曾在传说为莫邪、干将用过的磨剑石旁停下脚步。磨剑石四周的石崖有多处石刻,毛泽东喃喃自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仿佛是在吟那上面的题刻。

    下山途中,毛泽东游兴未尽。他又到观瀑亭观瀑,顺芦花荡西行至塔山远眺,东看太湖,南望钱塘江。

    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好一方碧波荡漾的心湖,映出舒坦清丽的河山。

    该回去了。毛泽东似乎还沉浸在“此间乐”之中。尽管不想刻意作诗,还是随口吟咏出一首七绝《莫干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首七绝,名为“莫干山”,但并没有写莫干山,更没有写发生在莫干山的悲壮故事。

    也许,他这个时候不想写沉甸甸的诗。我们的诗人陶醉在大自然里面,诗中透露出大自然给予他的赏心悦目的心境。

    在杭州的六和塔脚下,著名的钱塘江十分从容地向东边的大海流去。慢慢地,它受到杭州湾海浪的阻挡,在外宽内窄的海宁盐官镇出海口一带,汇聚成前推后拥的钱塘江潮。

    毛泽东自幼爱读的汉代枚乘写的洋洋大赋《七发》。他很称道枚乘的文笔,写了一篇《关于枚乘〈七发〉》的文章,说其“文好。广陵观潮一段,达到了高峰。”

    不光要从前人的描述中领略观潮胜境,毛泽东还要亲眼去看一看。

    1957年9月9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11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毛泽东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

    伫立江边的毛泽东被这迎面扑来的汹涛巨浪感动了,观潮回来,他写了一首题为《观潮》的七绝--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如今,在海宁盐官镇观潮处,人们把毛泽东的这首诗刻立成了一座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