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十一月份起,就开始筹划这次访问了。但目的地却不知道是孔辛头村。可以说,从讨论这个题目到走进孔辛头村,短短的30公里,我们走了近半年的时间。
题目产生在十一月的一个周末。天气已略有寒意。我的学生刘敏、李保平约我散步。他们二人都是经济学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极富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不错、很有上进心和科研能力。一行三人沿着上山的小路,不知不觉间登上了凤凰山,然后又顺路下山,登上陡峭的岱王山顶。一路上秋意甚浓,本地的栗子树已经开始枯黄,厚厚的野草在初冬的风中摇曳,并将她们最后的芳香散发出来,之后就要在漫长的冬季中蜇伏,期待来年的繁荣;途中也见来自遥远的北美的加拿大的红枫在挥舞着艳丽的叶片在风中舞蹈,但我知道这张扬的树种跟她的祖国的人儿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遗憾的是,也常常将本地树种的生存空间挤压得好不可怜!
在半山腰巧遇半岛经济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姚中杰兄和他的乖巧可爱的女儿。中杰兄是我在山东师范大学读书时的师弟,可惜当他入学时我已毕业,因而未能在学校相识。姚兄可是山东工商学院一牛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某重要学术期刊编辑、山东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要员,视野开阔,见识高远。但此君也有软肋,那就是正在事业的盛期,身居京都,却日日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烟台的老父慈母、并时时以自己不能侍奉堂前而自责。终于还是不能抵御这份难以割舍、难以释怀的亲情,毅然辞别繁华的京都和正处于上升期的职位,回乡侍奉年迈的双亲。这需要多大的牺牲,需要多久的考虑,我没有问。但我知道,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相当的勇气。他屈尊到山东工商学院之后,任职半岛经济研究院。在这个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咨询服务的科研机构中,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心协助院长,把一个研究院搞得风生水起,充满活力。我跟他的相识,也是始于他组织的半岛经济论坛、受聘做他们的研究员、做学术报告等活动中。
告别中杰兄,我们继续攀登,在一身大汗、气喘吁吁中登上山巅。我们三人都出身于农家,虽然身居都市,但对农村的眷恋之情未减。并且胶东半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近期特别关注的问题,加上近来经常思考改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问题,于是很自然地将乡村治理与发展问题纳入视野。于是就开始策划。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深受感动。一是中杰兄一力促进了这一活动。二是烟台市农委副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总农艺师王奎良先生在百忙中多方联系,为遴选调查点和确定调查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的引荐,我也无缘与莱山区农委的李强主任相识。如果说王奎良先生是一个儒雅的、略显拘谨的学者型官员的话,那么李强先生则是一个热情、爽朗、对农村基层工作有深入了解、热爱自己工作的基层官员。因为忙于与课题组同学准备问卷,加上春假,今年四月份才与只通过电话的李主任见面。之后,李主任亲自陪同我和保平、刘敏造访了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办事处和孔辛头村的负责同志。具体安排了调查事宜。也是在这次造访中,我们结识了大名鼎鼎的中共孔辛头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风团同志。我会在后面的篇幅中叙述我们的第一次会面。
我要感谢的是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纪新博士。当我向他提出这一选题时,他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敏锐地发现这一科研活动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作用。当即表示要为该项目提供资助。遗憾的是,当这一项目举行启动仪式时,赵书记因要务在身未能光临。
我要感谢的是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刘冰博士。他的对这一项目的肯定和支持不仅表现在经常的关心和经费支持上,更多的是他进一步扩展了本项目的内涵,提升了其实践意义。他提出,该项目不仅要在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技能,锻炼科学研究能力上有所突破,还要把这一过程扩展为一个实践性教学活动改革的研究过程。身兼学者与教学管理者二种身份,他的宽阔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折服。但我们也深深地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再转回我们的孔辛头之行。孔辛头村地处烟台市莱山区南端,村庄群山环抱,山清水秀,茂树修竹,长林丰草,暗香疏影,姹紫嫣红。该村地域面积6.25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2450亩,山峦1800亩,果园300亩,全村650户,1860人,极像一个隐世的大贤,隐居在大山之中。“多少年来,淳朴温良的孔辛头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温饱生存辛勤劳作在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辈辈世世,后来照样啼饥号寒。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使孔辛头这片沃土焕发了勃勃生机。村“两委”班子兢兢业业、含辛茹苦,经历了二十年的“企业兴村、民营富村、经济强村”的创业路,通过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支助私营经济,打牢了强村富民的基础;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扬起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风帆;通过对村庄的合理规划建设,加快了村庄绿化,山峦育林,实现了村庄的基本美化,改善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承续淳朴民风,倡导传统美德,宏扬文明新风,促进了全村的文明进步。如今信步弯曲幽静的穿村小河两沿,走在翠枝绿叶掩映的水泥路上,映入眼帘的孔辛头村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一个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眼前。”这一段文字我是引用了该村的一份文件(《孔辛头村及金马山挖掘开发意向简介》),但后来的调研活动证明了他们所言不虚。
要进村,必经一座名之谓“祥和桥”的石桥,桥旁立一古意十足的凉亭。据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小铁桥。顺着干净整洁的村路,行约一里许,就到了建在半山坡上的村委办公室。是一座有丁字形的二层建筑,上面与路面齐平,作办公之用,下面的房间可能另作它用。村委大院(姑且这样叫吧)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各种花卉疏落有致,甚是雅静。应张书记之邀,我还与他在这儿合影,是一个来自北京某画报的记者,据说摄影技术了得。合影后这位记者极认真地记下了我的电子信箱,说要日后寄给我照片。遗憾的是,距今已有月余,照片我还没有见到。
还没见到张风团书记前,我就已经从李强主任口中得到了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他自1987年起,从牟平县标准件厂回到家乡,至今在孔辛头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2年。多年来在村支部班子中坚持实行“十项工作”制度,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化村级规范化管理,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群众生活,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旧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2亿元,是1987年的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多元,比1987年增长了近12倍。因工作成绩突出,该村党支部自87年以来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庄”等16个荣誉称号,获得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18个,区级荣誉称号91个。同时,张风团同志由一个年轻的退伍军人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烟台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这一连串的荣誉,足以让一个人骄傲。在走进他的办公室前,我不由心怀惴惴。但当我的手与这个面色微黑、身材魁梧的北方汉子的手紧紧相握时,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他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你,眼睛仿佛在告诉你,我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你愿意吗?这是一个身后有着深刻地乡村背景、有着无法摆脱掉的乡村情怀的农村基层干部,但,他又与一般的乡村干部不尽相同。因为,他的已经褪尽了“土气”的装束,他修整得光洁的面颊,他梳理得整齐又干净的头发,他周身透出的睿智与书卷气……已经告诉我,这是一个理性地爱着他的家乡、经受过现代科学文明洗礼的乡村干部。他的简朴的办公室,他的占了他办公室近四分之一面积的巨大的沙盘——这个沙盘上凝聚了他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他的金马山旅游度假观光区,他的不停地振铃的电话……也已经告诉我,他已经把自己的梦想与他的家乡融合在了一起。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不知不觉间话题就被引向他的金马山旅游度假观光区。我不由为之感动。那天,他很忙,有区国土部门的干部需要他接待,有区建设新农村办公室的同志来检查工作,有来自北京的记者要采访他,还有不时来请示工作的村干部,以及来村委办事的村民们也不时的来招呼他。他还是挤出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与我们交流,安排下一步的社会调查。有一个也许在城里生活的人们看来很正常的细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接到电话,他总是用略带歉意的神色对你说,对不起,我接个电话。通话地声音是低低的,简短的……
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在一个最有机会徜徉在繁华的城市里挥洒青春的年龄,抛弃优越的生活,抛弃尊贵的社会地位(那时他是牟平县标准件厂的政工科长。40岁以上的人大约都知道,在一个县城里,那可真是一个相当有面子、有尊严的职位呀),甘愿回到一种也许他曾经挣扎过、渴望逃离的生活中。突然我有一种了解、洞悉他的内心的冲动。
但是,我知道,他是一本书,需要你静下心来读。
幸好,我会有机会再度接近他。
当我们走出这个年产值1.32亿元,集体纯收入500万元的村子的略显简陋的村委大院时,当我们沿着村道透过车窗看着一闪而过的或新或旧的民居、听着村妇用质朴的乡音呼唤孩子时,当我们挥手向这个群山环伺的小山村挥手告别时,我似乎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
再见,孔辛头!我很快就会再回来!
2009-5-17 凤凰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