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生评出教学质量最差专业的意义(原创)


英国大学生评出教学质量最差专业的意义

陈绪国

 

今日,有关地方报纸援引新华社的电讯稿,爆出一篇很有意思的新闻:英国政府资助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英国大学一些专业存在课时减少、上课学生过多、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引得学生怨声载道。一些名牌高校的课程名列其中。

这一调查,名为“全国学生调查”,通过对大四学生的调查,对全英大学进行排名,已连续开展5年,是学生择校的依据。

《星期日泰晤士报》17日援引对各大学课程的调查结果说,一些名牌大学部分课程遭到学生狠批,在不到2200项课程的排名中位列2000名之后。

有多项课程排名2000名之后的名牌高校,包括布里斯托尔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

布里斯托尔大学排在全英2000名之后的专业有7项专业,包括政治学、医学和牙医学、表演、金融和会计、农业和相关科学、经济学、历史和考古学。曼彻斯特大学有5项专业排名2000名之后,包括机械工程、技术、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和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爱丁堡大学则有4项专业,包括机械工程、其他语言和地区研究、建筑和设计、兽医学。

在全英排名垫底的专业是斯旺西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和皇家霍洛韦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

“全国学生调查”由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协助开展,目的是采纳学生意见,做出数据分析,得出全国大学排名情况。接受调查的学生回答22个问题,涉及内容包括教学质量、理论支持、组织机构及资源利用等情况。今年的调查共有超过20万学生参与。

针对排名问题,曼彻斯特大学一名发言人说,学校正对教学情况展开调查。这名发言人坦承,学校在教学上遇到一些问题。(全文见广州日报2009-5-18A版)

看完这篇报道,相信很多人会有很多感慨。曾经当过几天教书匠和生儿育女的笔者,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将中英两国的教育方针、评价方式作个横向比较,英国“全国学生调查”的意义非同小可。

第一,教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不同,中国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复制“英式教育”

英国与法国一样,是个教育福利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小孩从小学到大学即26周岁以前即为义务教育。从小学直至大学,各级学校不存在“教育产业”,因此不以谋利为必要手段。这就可以轻装上阵,提携大学专心致志地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批评监督。

英国不存在“一长制”和“官本位”,大学校长的权力与待遇不一定高于教授,这就将教学民主化直接交给了大学教师和学生。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取消了教育福利社会主义制度。很多地区连九年义务制教育也乱收费。有人估计,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以来,仅仅中小学教育乱收费超过二千亿元。而每所大学都是收费的奥林匹克竞赛活动者。大学生三至四年的学费,从从五六万到十几万不等。在这种情势下,名牌就是金钱。通常的做法,是将专科院校改成大学,将非名牌大学尽量升格为名牌大学,将一般名牌大学镀成金字招牌的名牌大学,以利于赢得更多的名利。

中国存在“一长制”和“官本位”,大学校长的权力与待遇一定高于教授,这就将教学民主化成为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奢侈品。

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泰戈尔说过“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是外国人对于“鸟人”的蔑视性的解释。既然如此,既然中国存在“鸟人”、“鸟大学”,就难以复制英国式的“非鸟人”、“非鸟大学”。

第二,英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开明化程度,在中国现行制度下无法复制

英国“全国学生调查”的幕后指挥者,不是别人,正是英国政府和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

并且,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五年之久。并且,这项活动,不是专门针对教学课程与专业而言,而是包括大学教育的整个体系在内;不是专门针对少数大学,而是全国的每所大学;不是专门针对非名牌大学,而是包括所有的名牌大学在内。并且,这项调查结果的发布,恰恰是在全英国大学招生的关节眼上。这种公开化、开明化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中国现行制度下是无法复制的。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为名利所累,社会责任感渐渐降低。各级大学都把大学当成了摇钱树和聚宝盆,这里有各级政府的“功劳”。对于教育福利,政府成了“甩手政府”;对于教育收益,政府反成为“伸手政府”。在这种利益均沾的情势下,政府与大学结成同盟,日夜思念的是让大学贴上金字招牌,以便从学生口袋中多赚钱、久赚钱。

教育家陶行知的座右铭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种求真务实的教风、学风,被某些庸俗化的风气所污染。

中国的大学排名,是与大学的古老程度、博士生导师的多寡、论文发表级别与数量等“硬指标”相关联的。同时,大学教师的考核晋升,也是与论文发表的“硬指标”相关联的,这就误导大学教师光顾写论文,不顾教学和教学质量。从大学校长到大学助教,抄袭、剽窃论文,花高价发表论文,此类新闻时有所闻。

综上所述,大肆向大学揭短,并向全世界爆光:对于政府,等于是断自己的财路;对于高校,等于是毁了自己的名誉。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中国政府与中国大学,打死他们也不会干的。

第三,英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给中国提供借鉴意义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等名牌大学与专业课程被爆光以后,就会将压力直接变成动力,由教学民主化起步到教育现代化。

擦亮英国大学招牌,除却尘埃,改变面貌,从每所大学做起,从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做起,从现在做起,接受全社会检验,接受实践检验。这就是英国教育的成功经验。

笔者不是大学教师,在这里只能做些粗浅的判断。

排在全英2000名之后的专业,大概分为二类:一类是技术科学类专业,大概是由于知识老化型课程,被大学生点名,将来可能会被调整甚至淘汰;一类是社会科学类专业,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有些内容可能会不太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理工科专业跟不上形势,这在中国、英国的情形是一样的。

英国经过撒切尔首相的几波私有化改革以来,国营企业从40个百分点降为10个百分点,从1971年至今,英国失业率高居不下,社会福利也大不如前。特别是去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于英国遭受重创。在这种情形下,英国的大学课程,主要是政治学、经济学课程,就会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中国的理工科大学与文科教育,需要研究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有些工作有人在做。既然中国的大学不肯公开揭短,私下取长补短是可以的。

中国每年派出大量留学生到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深造,学成海归以后,可以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推陈出新,洋为中用。

在引进西方课程的同时,要注意一点的是,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有许多是不适用中国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曾向中央系统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说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是要得到对经济问题的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怎样避免遭受经济学家的欺骗”这句话有些夸张,但也部分地道出了实情。(《西方经济学》第870页)

综上所述,英国大学的排名、大学专业的排名,是公开、公正、民主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真的是不简单,真的是特别值得中国的仝仁们学习、看齐。笔者相信大多数人有同样的感慨、同样的期待。

他们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目标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字数:295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