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推功揽过
推功揽过是领导艺术的又一要则。熟悉了现代产权理论的人会说,功过分明才是产权明晰,功过分明才能奖惩合理。为什么要推功揽过呢?
在实际企业运行中,一个下属犯了错误,究竟有几分是决策的错误,几分是领导言论影响的结果,几分是执行中的错误,几分是对领导言论误解而造成的错误,几分是企业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几分是个人品性和能力造成的,常常并不容易分清楚。就以性质严重的错误而言,比如说,贪污了30万公款。这看上去完全是下属的错误,但是,企业制度是否留了漏洞?是否其他人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没有发现?是否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种追逐虚荣和享受而逃避实干的风气?如有这些问题都有,领导人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可见,通过对一个错误现象的认真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扩散途径,避免新的、类似的错误大量发生,可以使每一个人逐步认识到企业内部复杂的相互关系,增强团队感,从而有效增强责任意识。但是,怎样才能从一个人的错误中使相关者吸取各自的教训呢?
这就需要推功揽过。一个新产品研发成功了,都是研发团队的功劳吗?不是的,恐怕有领导人排除干扰、敢冒风险、正确选择研发的技术路线的功劳,有领导人在研发遇挫期间鼓舞士气、坚定信心的功劳,有其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功劳。但是,作为领导人,这一切都不需要提起,而可以完全归功于研发团队,并特别表彰其中的研发部长和技术骨干。你这样做了,研发部长也会照此办理,将功劳推给技术骨干,技术骨干又会将功劳推给其他技术人员。最后,整个研发团队会反过来,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正确领导的重要,从内心里支持、尊重你的领导。经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推功揽过的事件,企业上下就会团结一心,努力拼博。反之,如果领导人揽功推过,有了问题总是下属的,有了成绩总是自己的,这个企业一定会逐渐人心涣散,倒闭了事。
推功揽过需要领导人的心胸。如果下属认为这功劳就是他们的,错误就是你领导的,最后觉得你完全是个累赘,怎么办?第一要检讨,如果自己真是个累赘,自己是错误地走上了领导岗位,那么趁早下台。下台并不是件坏事。下台可以使自己更深刻地反省问题,提高水平,今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好领导。或者,下台以后,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你是重要的,企业离不开你。这样,再顺理成章地上台,岂不更好?如果企业是自己的,而下属都觉得你缺乏领导能力,都讨厌你,那么,趁早关闭企业,早关少损失,晚关多损失。但是,这一切就需要心胸。
推功揽过还需要领导人的见识。能够在错误发生时深刻地总结导致错误的环境,具体地认识到领导责任,既能够看出事物的相互联系,又能够看到事物的变化,这是一种高明的见识,这是一种整体论思维。由此,企业能够防微杜渐,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由此,企业还能够及时察觉新需要、新市场、新渠道、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人,使企业茁壮成长。
推功揽过是上下级成功沟通的要领。由于推功揽过,企业各层领导人的心胸将能逐渐开阔,见识将能逐渐丰富深刻,相互间的善意能够增强,信任能够逐渐加深。这样的企业,困境是暂时的,长久的成功是注定的。
如果用古人的语言来总结由推功揽过所形成的上下级关系,那就是君仁臣敬。上级宽厚仁爱,责己深、律人宽,能够推功揽过,下级便敬业爱岗、拼博奉献。一般来说,上下级关系有四种情形:最佳,君仁臣敬;次之,君仁而臣不敬;第三,君不仁而臣敬;第四,君不仁而臣不敬。中间两种是不稳定状态,第一、第四两种是稳定状态。我看,能够普遍做到君仁臣敬的企业是极少数;第二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创业型企业,第三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刚开始衰落的大企业,第四种情形最不理想,但数量最多。这也是为什么小中型企业寿命不过3-5年,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过40年的根本原因。
推功揽过是不是会导致赏罚不明呢?处理得不好,会出现赏罚不明;处理得好,会出现赏罚更明。什么情况会处理得不好?在赏罚制度未建立时,推功揽过的结果有可能赏罚不明。赏罚是一种物质性、制度性的阴性方法,需要与推功揽过这种精神性、文化性的阳性方法相结合。过阳则伤阴,过阴则伤阳。过分重视赏罚分明,有时会误伤下属,破坏企业凝聚力;过分重视推功揽过,又会导致赏罚不明,下属会把功夫都下在解释上,而不是下在如何开拓市场、提高效率上。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赏罚更明呢?推功揽过也是一种检讨、总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贡献和过失都能充分地展示出来,赏罚就可能更加合理、明确,而且,无论赏罚,都会使人口服心服。赏一人而交口赞誉,罚一人而众人唾弃,这时候,赏罚就能起到四两拔千金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推功揽过主要适合于中高层复杂事务的处理,适合于并没有明确制度或先例可循的事务。对于基层的制度化、标准化的事务,可以严格按制度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