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教育投资、不断完善教育投资体制04
199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议。落实好会议精神,一要深入学习、正确理解、广泛宣传全教会的精神,力争使全社会都能了解会议明确的主要任务、规定的方针政策、提出的主要要求、采取的重大措施等等。二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用足用活会议之后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实施意见》明确的政策,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把全教会精神落到实处。如果完全靠上级拨款而对给予的优惠政策不甚了了或束之高阁,就会坐失良机。
a.教育支出逐步达到“两个比例”。《纲要》要求: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八五”期间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6%,人均只有12.92美元,不仅比世界发达国家低得多(1992年经合组织25国教育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达6.5%);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平均的4.1%、人均42美元也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近年来趋于下滑趋势,1991年为2.85%;1992年为2.73%;1993年为2.66%;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6%;1996年约为2.44%。按财政支出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教育支出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新财政支出统计口径计算,199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3.58%。
“两个比例”,既是从国民经济布局和投资结构上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最核心的内容,又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教育重视程度最根本的标志,为此,必须努力做到。
b.保证国拨经费“三个增长”。《纲要》要求: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必须保证“三个增长”。
所谓国家拨款是主渠道,是指在教育总支出中,政府拨款应占大头,这是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新体制的根本保证。1993年,全国教育经费共支出为1059.94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含城市教育费附加)为644.39亿元,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60.79%,初步体现了国家拨款为主。
所谓“三个增长”,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要逐步增长,生均公用经费要有所增长。据国家教委和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执行情况如下。
一是1993年由于财政非正常超收,扣除国内外债务收入后财政经常性收入达4420.98亿元,比上年的3483.37亿元增长26.92%;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含城市教育费附加)为644.39亿元,比上年的588.74亿元增长19.61%。因此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相对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
二是1993年全国各级教育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情况:
①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事业费支出为162.80元,比上年的139.25元增长16.83%。
②全国普通中学生均事业费支出为364.24元,比上年的300.96元增长21.03%。
③全国职业中学生均事业费支出为604.48元,比上年的526.01元增长14.92%。
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事业费支出为4102.30元,比上年的4091.94元增长2.43%。
尽管1993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支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教育事业费短缺的情况仍较突出。据1994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颁布的《199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表明,1993年除北京市、天津市、江西省和四川省外,全国其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均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
三是1993年全国各级教育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①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17.09元,比上年15.57元增长9.76%。
②全国普通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62.72元(其中初中为49.62元、高中为133.57元),比上年55.03元增长13.97%。
③全国职业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158.28元,比上年162.86元,下降2.91%。
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2086.24元,下降2.19%。
近年来,由于各类教育年生均公用经费增长速度普遍低于物价上涨速度,加上有相当地区生均公用经费还在减少,公用经费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上海市政府规定:要参照物价上涨的幅度,定期调整生均经费的定额标准,确保“三个增长”,这是落实政府办学为主的关键措施。
c.设立四级教育专款。《纲要》要求:中央和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设立和增加对边远、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中央1996年5月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贫工程》,到2000年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政府将共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各地的县、乡人民政府,也应拿出一定数量资金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