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圣地临夏


 

回教圣地临夏
 
临夏为中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
 
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临夏早在唐朝时期, 伴丝绸之路悠悠驼铃声,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有不少人留居,传播伊斯兰教,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回族。回族不断从东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其他民族密切交往。
 
此地为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是西羌进入关内的第一道关卡,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誉为西部旱码头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战西域各国,随军带来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亲军、回回亲军以及各地探马赤军管辖。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驻军随处入社,军士落为民籍,是临夏地区回族形成的一部分。

穆斯林教职人员历经宋元明清朝代,伊斯兰教在这里深深扎根,传播广大,发展成为中国西北伊斯兰教中心,教派分支日益详细、系统而全面,临夏成为了人们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胜地。
 
临夏穆斯林与各民族一起生活, 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经过经济、文化交流,长期融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穆斯林学中文、读儒书、按中国习俗定姓取名。同时,笃信伊斯兰教,有信真主、信圣人、信天仙、信前定、信经典、信后世六大信仰, 由宗教规定形成的婚姻、丧葬、饮食等习俗,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穆斯林民族的民俗风情。
 
 临夏的回族亦涉足政坛、军界。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 临夏的回族三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家族,治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影响西北政治、军事、社会达半个世纪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