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的云害了(下)


    本想立即写下篇的,结果上周G3笔记本隆重登场,因此有意识地躲开这个热点,所以直到现在才写,请大家原谅啦。

    这两篇的内容是谈互联网,似乎和“云”没有太大的关联关系,但我理解,云的理念恰恰是互联网的精髓,所以互联网文化的特征、特性,皆可与“云”关联。我们搞“云计算”的同志,自然要从互联网的角度多思考技术之外的问题,才能让技术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互联网的危害和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描述这些危害,目的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互联网,就想拿到一把快刀,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它的锋利、效率,明白我们要用它来杀敌、切肉,而不是用来割自己的手指头。

    怎么避免或者减少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前面的描述已经说了,对互联网的依赖、对虚拟世界的留恋,这些时间方面上的危害只能更多地要靠自制力,别扔西红柿和臭鸡蛋,我只是说说而已,关键是引出,如何对待后面说的危害。

    据说现在很多人有了所谓车脾气,指的是在不开车的时候温文尔雅,谨小慎微,但上了车,手握方向盘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于是脾气也有了,嗓门也大了,对于那些影响自己掌握方向和速度的一切事物都极端仇视。在互联网上呢?在网上自以为很安全,自以为没人知道你是谁,所以就匿名表达一些极端的观点,这也是很多人的固有观念。偶尔一次发泄或者爆发,似乎也无碍大局,于是大家就想有了“车脾气”一样,有了“互联网”脾气,一上网,也象变了个人似的。

    为什么现在网上的愤青越来越多?思想再极端的人,也能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意见的支持者,于是自信心以及对事情的态度会越来越坚定,因为大家只看到(或者说喜欢看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喜欢和兴趣相投的人交换意见,如果放任自己,恐怕就被互联网引向极端的世界了,你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支持你的观点么?错,你只是看到了经过互联网选择过滤之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

    所以,在互联网上和别人讨论的时候,要提醒自己,防止犯“互联网脾气”。换句话说,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和判断来自于互联网上的观点和言论。其实,除了那些谩骂之言不必在意之外,那些负面的、批评的声音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比正面的夸奖、表扬要多。有意识地听、看、想来自于互联网的不同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要注意的,也是强调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过于放任自己。互联网也是个有控制的世界,不能为所欲为。谨言慎行是一种责任,对读者负责,对大家负责,也才是对自己负责。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害怕被控制,而放弃在互联网上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权力和意愿,但是要负责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才能获得真诚的回复。

    总之,面对互联网,防止互联网的危害,首要要做到的,就是控制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