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谈人民币的奇特现象


忧国忧民:谈人民币的奇特现象

 

      近两年来,我国金融出现了奇特的现象。就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升值,而在国内的购买力不断贬值。这种怪现状的原因何在?

      试分析一下,欢迎大家讨论:

      从2005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不断以“贸易制裁”威胁,强迫人民币升值。在这大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比价从2005年初的8.31:1,到2006年5月突破8.0:1,到2007年中为7.23:1,到2008年5月“突破7”,为6.99:1,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3年间升值 20% 左右。

      与此同时,2006—2007年开始国内物价指数大幅上扬,猪肉由2007年初的6元/斤,升到2008年15元/斤;2009年初略有回落,也要12—14元/斤;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以及钢铁、煤炭、石油的价格,再创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购买力连续3年在国内大幅度贬值。

     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危险的情况!就人民币而言,如果国际贸易集团采取事先用美元大量购买人民币(1美元买8元人民币),而后当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时候,再用这些人民币买入美元(6元甚至 4元人民币买1美元),那么,可以预测美元买家肯定大赚一把!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而美元是国际通用贸易结算货币,所以,国外这些公司的财富相对上升,由于美元对人民币买进、卖出,产值也会增加20% 左右。20% 的增加率,在国际上是惊人的数字,试想: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的增加率也不过8—10% 左右,已算是高速发展了。如果国外公司增加的美元回到美国去消费(而不是在中国),那么必定大为刺激美国的经济加速发展。

     1985年9月,美国财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同英、法、德(前西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达成了“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兑美元升值100%以上,日元在3个月内就从1美元兑240日元变到1美元兑200日元,到1988年甚至戏剧性地攀升至一美元兑120日元的高位。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先用1美元购买240日元,再用120日元购买1美元,顷刻间原来的1美元就增为2美元。这一来一往,就使得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净增30 % 左右。

     90年代日元再演币值上升风云,1995年一度达到1美元兑换80日元。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扬,在国际市场失去了竞争力,从而造成了日本经济20多年的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由1985年日本对美国经济的5:6(当年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5万亿美元,而美国为6万亿美元),一直到2007年的5:14(2007年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为为5万亿美元,而美国激增到14万亿美元)。从而实现了美国打压日本经济的目的。这一切爆发的恶果,造成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

     如今中国也处于房地产泡沫的最高阶段,也处于破裂的边缘,所以,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强迫人民币升值。意图重现广场协议的辉煌。

     美国“广场协议”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个“买自世界、卖给世界”的国家,经济两头在外,所以,只要美国制裁,日本就不得不服从。

 

 

    我认为:我国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就是大幅提高广大劳动者(包括农民工、打工妹)的工资,扩大内需,大力刺激国内市场消费,大力扶持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赖,严格控制、审查海外投资商对中国的投资,坚持把完整的产业链留在国内。

     如果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国民产值的比重减少到 30 % 以下,那么不论美国怎样的强迫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都会大大减轻。但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70 % 左右。已经接近于日本的1985年的危急情况。

    所以,我国强调扩大内需,以抵御人民币国际汇率升值带来的危险!现在看来,为时已经晚了点。不知道哪些经济学家们和决策者的头脑是怎么发烧、过热的:一向总是不断强调扩大对外贸易,强调开放,强调国际市场,但恰恰忽视了中国经济的自体(体内)循环。缺乏体内循环的经济,就只有依赖外来经济,这是中国经济的致命弱点。看来只有“亡羊补牢”一条出路了!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赖以进行改革的理论是美国经验,也就是说,他们照搬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跟着美国的屁股后面跑。美国又敦促中国的经济开放,强调“经济全球化”。这其实就是美国的杀手锏!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国一家独尊,而其他国家只能是美国高级产品的倾销地,只能制造低级产品,跟美国的经济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应该严重抵制所谓“经济全球化”。保护好民族工业,加大我国自己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严格控制经济买办的经济活动。倡导国货。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惊醒了么?国人惊醒了么?努力扩大内需,大力倡导国货,不依赖国际贸易,才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附录]人民币真的升值了吗?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人民币升值”。那么,汇率改革3年以后,人民币真的“升值”了吗? 

不错,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看,的确有了一定幅度的升值。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的调整后的汇率为$ 1 = ¥ 8.1080,到2007年12月20日 $1 = ¥7.3768,升值幅度为9.9%,相当可观。 

不过,同期内世界其他货币对美元也都在升值,其中欧元升值幅度19.2%,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欧元并非一个特例,同期英镑对美元升值13.5%;加拿大元升值20.7%;澳大利亚元升值14.6%,瑞士法郎升值11.2%,只有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基本没有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同期马来西亚元对美元升值13.4%;新加坡元升值15.9%,菲律宾比索升值34.9%;泰铢升值36.8%,均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只有印度卢比升值幅度为9.8%,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相当。

就是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贬值;而我们的人民币被美元的捆绑而受累! 

所以,虽然人民币对美元的确升值了,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诸多货币却多在贬值,无法笼统地说人民币在国际上是否升值。而从中国本身来看,那么毫无疑问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是贬值了,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创10年来的新高,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可以买到的东西,近3年来不断减少。

 

     再次重申我的主张:我国破解金融危机的办法,就是必须立即大幅提高广大劳动者(包括农民工、打工妹)的工资,扩大内需,大力刺激国内市场消费,大力扶持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赖,严格控制、审查海外投资商对中国的投资,坚持把完整的产业链留在国内。这不是什么“保护主义”或什么“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继续稳定发展国计民生的一剂良药!

     美国大量印刷发行美钞,企图把它的金融危机转嫁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的身上;那么,我们也可以大量发行人民币、同时大幅度提高中下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比如提高2-3倍大幅度提高公众可支配的收入、就不怕所谓“通货膨胀”了,因为钞票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也可以大幅度提高了)水涨船高,尽量稳住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对等地位,同时在国内大幅度扩大市场流通量;

     我们中国应该严重抵制所谓“经济全球化”。保护好民族工业,加大我国自己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严格控制经济买办的经济活动。倡导国货。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惊醒吧!国人惊醒吧!

    (1)国家资本让利于民,发行新钞还富于民,努力扩大内需,

    (2)大力提高公众(特别是中下层)工资和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

    (3)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倡导国货,

    (4)不依赖、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国际贸易,

     以上4条,才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