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方法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人眼里读书不但是件雅事乐事,而且也是平步青云的阶梯。在现代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阅读是信息获得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我平时偶而也会读几本书,没什么向上爬之类的野心,就想着一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二偶而读点专业书,把自己吃饭的饭碗时不时地进行一下修补。读书有很多种方法,俗语也曰过“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我今天在这里谈一下我读书的“道道”。
在读这前这篇短文之前,请您在心里准备好以下几个问题:
在读这前这篇短文之前,请您在心里准备好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说的是事实还是个人看法?(所谓事实就是不用证明的,我们从小到大学的教科书上的定律之类的就是事实,经典书籍你也可以当做事实来读。现在互联网非常方便,大量的信息像潮水般涌过来,像我这样的人也开始在网上写东西了,可见有些东西还真要辩一下真伪了,所以个人看法是需要证明的。)
2、如果是个人看法,这个看法对吗?
3、这个看法成立的理由是什么?
4、有没有相反的例子或看法?
您该说了:你这人还挺矫情,废话一堆还没到主题呢,你的读书“道道”到底是什么?那咱们就开始吧。我再次声明,我的读书方法不一定对您有用,不一定适合您。纯属个人看法,请带着以上问题来读。
一、读书要有方向
庄子云过:“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俟无涯,殆矣。”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失败。所以我们读书就要有选择,不能什么书都去读。得找准您读书的主攻方向,比如您所从事的专业技术类的,您喜欢的休闲类的等等。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如果您说这些我都喜欢,我都要读,那就更麻烦了。街上的美女如云啊,一个比一个漂亮,可您不能都去追,如果见一个爱一个的话,到头来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有些书只能偶而看看,有些书却要用心地去读。
韬奋也说过:“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一无所专。”如果您想无所不能,什么书都想读透读通,什么都想知道,到头来您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我正在思考:“我以后读书的方向是什么?”
不过我在这里有个建议:抽空看一点心理学和思维方面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读这类书有以下两点好处,一是能让我们活明白点,二是它能指导着我们学习其他所有领域的知识。
(您思考上边的问题了吗?我这个看法对吗?理由正确吗?有反例吗?如果没有思考请从下面开始)
二、只读经典书籍
确定了读书方向,怎么选书?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所以我们要读好书,读经典的书。什么是经典的书,您比我更有辨别能力,我只说一下我选书的方法。
我的方法是:一是看作者,一般说来名作者(我说的可不是明星)写的东西都是不错的。二是看目录和简介,内容是否充实,目录条理是否清晰。三是看最感兴趣的章节,是否有可读性,逻辑性是否强,表达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谨。如果以上三条都过关,我感觉就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三、读书的时间安排
记得上学时有一段时间特别疯狂,读金庸、读古龙、读席幕荣、读泰戈尔等等,同时还迷上了围棋,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围棋方面的书也读了不少,有时不睡觉也要把书读完,第二天上课就打磕睡,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就这样堕落了,最后在敬爱的老师帮助下总算把毕业证混到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荒唐,暴饮暴食,还引起消化不良。现在体会到读书不能以牺牲健康和生活的乐趣为代价的,该睡觉时睡觉,该娱乐时娱乐,如果为了读书把整个人生搭进去是得不偿失的。
人是很懒惰的,记得也有一段时间,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一本书都没读,天天昏头昏脑,也不知在干什么。有时会想起读书的事,但总感觉近一段时间太忙,过几天再说吧,就一直拖下去了。
可见读书的时间安排很重要,如果安排我们的读书时间呢?
引用网上特流行的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现在我把它改为“书要慢慢读,因为我们要读很久。”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有句俗语叫“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变化得太快,是需要我们终身去学习的。
如果书特别生涩,但又不得不读的话,您就订个读书计划,但要注意计划要订得合理。很多时间不是我们无法实现目标,是因为我们坚持不下来。坚持不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订立了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忘了在哪儿看到这样一句话:“每天专注学习一个小时(我指的是只读一个领域的知识),五年后您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在这里有个词“专注”,孟子云:“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用一两个小时来“专注”读书,过一段时间您就会发现,读书是件很容易而且很有趣的事情了。
四、我读书的三步走
我一般拿到一本书,当然是经典的,而且是我需要也必须要看的书。我一般情况下按以下三个步骤去读。
第一步是先快速阅读一遍,每天坚持读两个小时,两三天内读完。但读的较快,不懂的先不要管它,只管读下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对全书有个整个的了解,通读之后,你会发现前面有些不懂的知识,现在已经豁然开朗。这时你也知道书中的那些章节是你要精读的了。
第二步是精读你认为重要的部分,这回要慢慢去读,要弄懂,要品,要记笔记(读书笔记下面我单说)。
第三步是如有必要再读一遍,把读书笔记去粗存精,并将主要精华熟谙于心。“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林语堂在他的论读书中这么说的。或找相关的资料来佐证这本书的观点,或找与之一系列的书来读,这是叫做“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
过一段时间,也许您想起来这本书,您可以再拿来读一遍,感觉可能又有不同。林语堂说“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诚如是。
五、做读书笔记
我一般读经典的书是要做读书笔记的,我挺信服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很多人可能没有这个习惯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将阅读时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读后思考。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二是将书中好的例子或关键点摘抄下来。以后您写东西时说不定用得上。三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能加快自己的记忆,遗忘是我们人类的自我保护功能,要克服这个自保功能只有多费点事了。
六、读书中的思考
您觉得我以上看法对吗?理由正确吗?有反例吗?我总在这里矫情这几句话,是因为想提醒您在读书中思考很重要。人的思维天生极易流于表面,读书时多问几个问题,便于您思考。孔老夫子也曰过“君子不器”,意思是人不能像装东西的器皿一样,只能盛东西,人要有思想。读书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只当个器皿,把书里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全无判断能力地一古脑儿地往里装。要去思考,并将书中有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
孔老夫子又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所以读书时要带着问题去读,要带着疑问去读,要带着思想去读,收获自然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七、有空总结一下吧
要定期对自己学的东西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理清思路,更好地深入思考。
我做阶段性总结的方法有点独特,把一段学习的知识做成PPT,就当做去给人讲课,做培训,把我所到的东西教给别人。这时又引发了思考,别人没学过,我如何才能用最简单的话讲明白其中的含义呢?这也是对读过的书的一种反思和重温吧。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你不理解透就没办法讲明白。
啰嗦两句:很多人都怕写东西,一谈到要写总结,赶紧就说我写不了。我经常看到同事的QQ空间的情感文章写的真挚感人,情真意切,有时读的我也眼睛酸酸的。能写出这么好文章的人,平时让他写点东西,比登天还难——他害怕写作。其实写作是件很简单的事,文字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事实和思想的。我觉得一篇好文章是不需要太多的技巧的,汉石刻之所以牛,是牛在其之大朴不雕,朴实无华。我们写东西,不要用过多的华而不实的词汇,怎么想的真实记录下来就可以啦。
感谢您能坚持读完,如果读此短文对您有所启发的话,幸甚,幸甚.
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