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发展市场经济,改变人民的生活观念。人们迫切需要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除去需要稳定良好的工作机会以赢得相应的薪资,还需要经济收入的增加尽量避免受到太多的不利影响以合理消费。
一般来讲,权力的结构必定造成财富的对应结构。金字塔式的科层体系管理方式必定引发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层层管控。当然,每一种体制、理念必要有广泛的道德作为基础来维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运作形式就是道德的表达,一旦引发道德无法继续支撑经济形态继续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同时,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的经济,它需要寻找迅速获利的方向并根据这种引导来完成产能的消化。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系统化建设的路线,不仅仅是政府的角色转变也不仅仅是市场因素的发展,而是需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因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市场经济的根本建立还是相应的道德建设的完成,人的转变是经济形态转变的指针。
在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很多外向型、依靠外部订单维持生产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破产,产业工人失业。希望借助西方、东南亚等发展了很长历史时期、相当发达的外部市场来迅速带动产业、产能扩张以实现财富的扩张的方式在收获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遭遇了外部市场的风险,使得持续多年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遭遇拷问。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及政策中对暂时收益快、利润搞的产业、企业的倾斜扶持、激励的短视行为也加重了这种结果。因此,在当前政府保持对经济干预的前提下,企业发展受到市场、政策两种信号的催化,如何在促进就业保障民众收入增加和提升消费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的指导规划中不仅仅应该提升道德的约束,还应当具有长远眼光和大格局、大视野,使得产业发展具有财富的合理平衡作用、可持续性。
经济危机依然没有触底,外部经济体呈现萎缩情状,外部消费市场受到抑制,出口下降直接影响了就业、收入与民众生活前景。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继续良好发展的因素,也会进一步影响民众的生活。拉动民众特别是九亿农民的消费成为广泛探讨的课题,出现了电视下乡、电脑下乡、农机下乡等一些在这种想法指导下的现象。政府提出结构性减税、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举措也旨在刺激消费。
不过,人们也普遍认为农民积蓄欠佳和农村经济社会现状不足以支持消化过剩产能的消费,而且大量农民失业、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甚至没有了土地。从来就是身处社会底层、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发言权、被列为国家补偿的弱势群体的农民被推到消化过剩产能的位置有违逻辑。
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问题不断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不仅仅是政策的还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不仅仅是国内的还依然是国际的。
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能储备来达到调节、刺激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稳定市场价格、实现产业发展、推动社会消费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确实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如果依此忽视现行经济体制和市场导向等重大问题上的缺失,轻视民生,不注重培育完善、健康、合理的国内市场则不足以解决长久问题。
宏观市场经济领域存在两种观点,即需求带动供给和供给拉动需求,而对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初衷则是通过供给带动供给,通过需求拉动需求以实现社会财富增加和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目标。其实,现存的两种经济发展主张也蕴含这种思想,因此,在解决产能过剩或者建立解决产能发生过剩的长效机制上,应当注重物质在成为生产、生活资料间的流转、转换。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 发展新产业
产业的更新换代主要以技术创新和产品的适销多样化来实现。为应对经济危机,人们提出让消费者并且包括原料提供商来参与决策、设计和产品研发来实现产品的销售。而发展新产业也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来研发新产品和迎合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调节社会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创意性开发达到产业的互补和产业的升级。产业的兴起在于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改变的推动。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普遍采取节俭、储蓄的方式来应对,为新能源开发、新购物推销方式推广、适用廉价日常必需品开发等降低日常开支、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提供了发展的良机。
(二) 建立新劳动关系
经济的发展也是劳动关系的演变,社会组织方式得力也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雇佣关系存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而雇佣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产生了多种形式和多种演化,股份制使得这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人们不仅仅按照企业经营成本来采取必要的机构调整和人员重新安排,还要采取务实高效的劳动关系,使得社会体系充满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机。
(三) 建立新经济引擎
经济引擎其实就是国家一时的支柱产业,建立新经济引擎在于调整或者创新经济形式比如信贷、股票、房地产或者新经济实体比如能源、海洋开发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形式。
(四) 创业新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在释放民间活力、鼓励创业发展的引导下乡镇企业和农村创业达到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在当时市场刚刚起步、金融信贷支持的前提下,民众思维活跃、精神振奋、对未来充满希望,造就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世纪末,在IT巨擘和硅谷奇迹的感召下,大学生创业兴起蔓延,因经验、资金、人脉关系的缺乏和外部市场环境的难以掌握,那股潮流在渐渐淡去。
要依靠农村、农民来消化过剩产能,需要反思过去创业兴衰的教训继续推动农民的创业,在政策上、金融信贷上、市场机制上、政府角色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减少政府干预、渔利、堵塞农村创业的行为。
同时,对农民进行创业意识的道德启发和改进农村民众的关系给予农民更好的自发组织力度,增强创业信心和精神动力。遵循放开、搞活的导向,还要理顺农村市场建设和整体市场建设的关系,农村创业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
在国家政策让路于农民创业来完善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应当疏通资本、财富过分集中于城市、东部、特殊阶层的政策、道德取向,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的农村回流环节即通过综合农村创业环节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的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