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两会”刮起的“白话新风”蔚然成风


    “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类似这种浅显易懂、感性直白而又透着坚定责任感和信心的语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处可见,这些话也因此赢得全场阵阵热烈而激动的掌声。同样,贾庆林主席3月4日所作的政协工作报告里,“心往一块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处使”“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等这样生动平实的语言,也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赞誉。今年“两会”上流行的这些朴实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白话”,一时间成为了代表委员和中国民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大家普遍感觉到,今年“两会”的报告很细、很实、很具体,没有所谓的空话套话官话大话废话,句句都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字字都讲到百姓的心窝里,亲切、感人、自然、流畅,让人听得清楚、明白、真切、易懂,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在代表委员和全国人民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白话,或称大白话,说到底,就是人民的话、群众的话、百姓的话。大白话,因为它来自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好听、好懂、好记、好用,也很受欢迎。 

    大家一定清楚地记得,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不折腾”三个字刚落音,人民大会堂观众席随即传来会心的笑声。“不折腾”是中国北方方言,口语化而含义丰富,令中国国民为之倾倒,并由此兴起了中国政坛的“白话新风”。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会议上向起草成员提出,报告要用百姓易于理解,让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写,要让普通群众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而在政协和人大的两场开场新闻发布会上,赵启正和李肇星两位新闻发言人一改以往政协、人大发布会的严肃有余而轻松不足,回答记者提问幽默诙谐,语言几乎全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白话。”这种发端于胡锦涛一句“不折腾”的“白话新风”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政坛。这些含义丰富、口语化十足的语言,是中国民主政治在语言层面的一个进步。 

    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要讲大白话,要用群众的语言、站在群众的角度讲话,一直是我党所要求和坚持的。这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大会小会、人前人后、台上台下摆显,不想讲大白话,也不会讲大白话,认为那样没面子、丢架子。于是动不动就生造词语、乱编语句,净讲一些空话套话官话大话废话,以显得自己很高深莫测、高谈阔论、高瞻远瞩,但是,正因为这样的语言没有群众基础,群众听不懂,也不想听,更不会去听,也就难怪台上海阔天空、云里雾里地穷讲一气,而台下依然鼾声一片了。 

    作为台上的领导,讲话当然要有水平,不能头上一句、脚下一句地乱讲瞎说。但是,有水平必须建立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基础之上,必须让人易于理解、能听得懂,才能让台下的人和百姓群众产生共鸣并欣然接受。否则,不看对象、不顾场合,道理讲得再深,调子唱得再高,也难以形成台上台下的良好呼应、良性互动。 

    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的时候,温总理就曾经强调:报告要更加贴近群众,文风要更加朴实。文风问题就是作风问题,就是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如果我在作报告,有人正在车站候车,如果他不驻足倾听,就说明我的报告不成功。如此为百姓着想,其实体现的不仅是务实的精神,更多的是对民意更大程度的尊重。能让老百姓愿意听、记得住,并且听了还能管用,这其实是体现了以民意为先的政策方针。明白易懂的政治文件,其意义远非口头到书面衔接那么简单,而是对于增加政治透明度、民众参政意识至关重要的细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国民沟通、让政治从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的做法,可以引起强烈共鸣,凝聚国民信心。 

    会风连着党风,文风就是作风。务实亲民的执政理念、行政作风,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而必须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小事上的,当然,也包括开会、讲话这样的事情上。毫无疑问,开短会、讲白话,效果明显,百姓欢迎。 

    领导干部能不能讲“大白话”,会不会讲“大白话”,是能否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具体体现,更是能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执政能力的最好检验。愿“白话新风”能够在中国政坛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