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春天的图景


   《双城记》英国“古典小说”了吧,后来李欧梵写一本关于上海和香港的书,并将这两个城市冠之以双城。

    对比北京和上海,以前杨东平写了一本很厚的书,叫《城市季风》。最近好象又重新出版了。原来,浑身酸臭的读书人喜欢用京派和海派来互相攻击和吹捧。不过,在日趋标准化的今天,京派和海派之间再要找一些不同似乎就很有疑问。

   经常的,你在上海一个地方参观,人们会介绍说,这是法国人某某设计的,与北京的某某楼是同一个设计师,所以,如果把北京和上海的新建筑弄到一起看的话,就有一些难分难解。

   不过,就听那些场面上的报告而言,北京的官员相对严谨稳重,上海的官员则活泼开放,不时还喷出一些洋文。不过惊叹之余,又一想,上海做了啥呢?农村改革是安徽人弄的,乡镇企业是江苏人在做,民营化是浙江人彻底。一句话,全在嘴上。

    当然,你们也不要全听我的,对于上海我有多重的敌意。所以也难以“中立”。

    我出生在浙江,以前的上海,也就是浙江人和苏北人的天下。但是浙江人似乎不太能接受上海人那种强烈的优越感,

    后来我又迁徙到北京,北京人与上海人之间多少也是互相不买帐。当然还有许多。

    不过,这个三月,总的还不错,前半段在北京某庄隐居,后半段又到上海,提前吹拂春风,算是爱恨交加了。

 

北京大有庄100号,湖水清澈.院内安静而略显荒凉,典型的皇家园林的做派。

 

 

    湖边的茶馆,不知茶客有何人。

 

    17号到上海,在浦东前程路住下。

 

 

浦东前程路的宿舍前的玉兰,在3月17日已经开始凋谢。

 

风吹斜了杨柳。湖中的小鸭不知上哪里去了。

院内的主体建筑,类似加油站。说是法国人设计的。

在主人的亢奋的介绍中,真不知好在那里.

看来月亮的确是外国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