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相关地方干部警示教育工作中了解到,经调查,赤峰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国元在赤峰市工作的6年间,狂敛钱财3200余万元,案件涉及人数之多、性质之恶劣,实属罕见。他的堕落轨迹留下很多教训和警示。徐国元案件说明,在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没有到位,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2009年3月1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瞭望新闻周刊》)
呜乎哀哉!又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倒在了钱财下、栽在了贪欲中。人们在为这样的贪官被绳之以法而庆幸的同时,也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官员前腐后继而痛心疾首。
和其他官员差不多,徐国元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地厅级领导干部,也曾有过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所作为的昨天。然而,随着职务的升高,徐国元经历了一个从精神空虚到政治颓废、从意志消沉到信念垮塌、从私欲膨胀到背弃党的事业的嬗变过程。他堕落和蜕变脸谱的背后,一是源于他政治动摇,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权力独断、滥用职权以及行为诡秘,淡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戴名表、坐好车、住豪宅;二是源于制度不严、监督不力,制度和程序成了他违法乱纪的挡箭牌,一切制度、规章,在徐国元眼里成为摆设,丝毫起不到规范、约束作用,无论是党内监督机制,还是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都未能及时发挥有效的作用;三是源于多个重要经济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这些部门的权力运行程序不规范、不公开,权力配置不科学,为权钱交易、索贿受贿提供了条件;四是源于他未能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徐国元作为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对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顺其自然,甚至恣意迎合,“内助”不廉也助长了徐国元的贪欲。
俗话说,做贼心虚。徐国元蜕化变质过程中,一直心存侥幸和迷信心理。他堕落后,试图依靠神灵“保佑”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他家中常年供奉“神龛”,烧香拜佛,每次收到钱款,都要在“神龛”下面放一段时间,以求保佑。他家隐匿赃物的箱包也极有“讲究”,四角各摆放一捆钞票,中间放置“金佛”或“菩萨”,以求“四平八稳”。但是,常言说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莫贪,贪心必起祸”。这是颠沛不变的真理。一个人贪赃枉法,终究要受到法律和人民的制裁,神灵和菩萨是保佑不了的。
反腐败斗争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徐国元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进一步表明了我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但是,发人深思的是,一个党教育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为什么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控制不住贪欲的膨胀?为什么只有当贪官被法办以后才会暴露其堕落的轨迹和脸谱?治病救人、防患于未然,为什么总是在事后才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也许有人会说,贪官向来都很会伪装。他们常常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嘴上反腐、实际贪腐。这些也许都是事实,但是贪官藏得再深,总有露出马脚的可能。关键是我们平时的教育、监督、制度是不是都落到了实处,是不是做到了严丝合缝,没有让人可钻的空子。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教育、制度、监督,作为惩防体系中的三个个体,位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要最高效能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达到反腐败的最终目的,就必须注重三者的内在统一性,三者并举,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任何一方的不得力或偏废,都会给腐败提供可乘之机和滋生土壤。尤其是对于手握重拳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大执行的广度、深度、力度、狠度。否则,将会使制度和程序成为空摆,使权力运用失去控制,使人生轨迹发生偏移,而最终跌入犯罪深渊。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应该说,私心和贪欲,人皆有之。但是,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因为自己肩负着特殊的“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就必须控制私心和贪欲的膨胀,更不能任其泛滥成灾。官员必须始终牢记这样的信条:当官莫为私,为私莫当官,牢固树立“名利轻似烟云,事业重如泰山”的责任意识。
当然,治理腐败,除了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和道德锤炼,努力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堤坝和道德防线。更重要的还是要强化外部监督和制度的执行力。必须通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让所有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从源头上解决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问题,打消个别人的侥幸心理,创造一个党政干部不敢腐败、不想腐败、不会腐败的廉政氛围,从而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新闻:
狂敛钱财3200万 赤峰原市委副书记徐国元的堕落脸谱
撕破狂敛钱财3200万的贪官堕落脸谱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