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打开了自己的“博客”之门,通过网络征集议案;“两会”序幕拉开,各大门户网站更是尤其青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博客,并将其博客中的议案以及重要文章予以汇总,形成了全方位的“代表提案”库,以供网民观瞻评议。无庸质疑,该项举动不仅为社情民意的传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渠道,为代表联系群众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更容易使“两会”听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声音,真切地感知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公众也增强了对人大代表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但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代表“开博”与“网民积极议政”这样好事情居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与反对。
笔者在“博客日报”就看到一个署名为黄泰的作者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建议人大代表都上网开博客,我就知道这个人不明事理。人大代表怎么能轻易开博客呢?我以前说过中国的网民总体素质还很低下,议政能力还很幼稚。而人大代表都是中国素质最高,最有修养的人。他们都是杰出人士,工作都很繁忙,不可能天天都有那么多时间上网。但依中国网民的坏脾气,如果看见人大代表开博客了又很长时间没更新,或者他们的提问没有及时得到回答,肯定就要不满,就要开骂了。这样影响多不好。所以我认为人大代表不轻易开博客是对的,其实总理日理万机都会上网,人大代表当然有空也会上网了解民情,发现网民反应的问题也会及时处理解决,只是人家往往都很低调,不好出风头张扬罢了,这哪里是那些愤愤网民能够理解的呢?所以我黄泰敢向大家保证,虽然我们的人大代表没有人人开博客,但我们的代表人人都在为民工作这是铁定的事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虽然旗帜鲜明地摆出了反对人大代表“开博”的观点,但其论述中并未真正讲出人大代表不宜“开博”的理由,设若说有一点的话,也无非就是“中国的网民总体素质很低下,议政能力很幼稚。”“如果看见人大代表开博客了又很长时间没更新,或者他们的提问没有及时得到回答,肯定就要不满,就要开骂了。”尽管笔者不晓得黄泰先生究竟是在骂网民素质低下,还是对自己开展的自嘲与批评,但笔者敢于肯定是,“人大代表都是中国素质最高,最有修养的人,他们都是杰出人士”绝对是带有吹捧之嫌疑的,也必然会遭到网民的普遍反对与炮轰。而至于“我黄泰敢向大家保证,虽然我们的人大代表没有人人开博客,但我们的代表人人都在为民工作这是铁定的事实!”笔者也就不再妄下评论,自有网友体会了!
平心而论,笔者是极其赞赏代表“开博”之举的,也深信网民具有议政的素质和觉悟。以“博客”这种方式进行开放性、平等性的交流,有利于广大选民全面了解人大代表的参政状态,能够增强人民对代表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助于激发选民的参与热情和民主意识。平等的交流才有真情的流露,平等的交流才有思想的交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代表们网上开博客“网罗”民意,把网络载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至,都是对网络民声的一种肯定。不管是在两会之中,还是“闭会”以后,这样的举动不仅让人敬佩,也值得官员效仿和学习。
以往,代表多数靠书信、电话与百姓联系。这种传统方法有其局限性,费时费力,不够方便。博客少了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环境更宽松和自由。代表与公众“一线相牵”,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在家里还是在网吧,在本地还是外地,公众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博客,代表们可以更加灵活更加便捷地来和网民进行沟通,及时收集民声意见、了解社会现实,为提出更为贴近百姓生活的提案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代表也可以通过及时提供网络日志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提案思路,让网民们了解代表自己行使权力的人们都有什么想法。这样可能比走访选区更加高效更加快捷地实现互动。
在博客里,传递的信息更鲜活,更直接,更便捷,代表可以与“选民”们零距离地接触交流,听取更广泛的民意,代表更多选民的意愿。在博客里,更无所谓“贫富贵贱”,只要想说,公众都能自由吐露心声,表达民意,与代表“见面”变得十分方便。通过这种自由的交流,会让代表的议案、建议来源更加宽泛,更加贴近基层,更能反映民生。相信这种建立在自由沟通、互相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平台,会帮助更多的人大代表更好地收集议案资料,把“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传递到“两会”上去。
其实,不仅是人大代表,任何迫切需要听到人民的声音、百姓的声音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开通自己的博客,给百姓一块畅所欲言的“博地”,如此,才能收获更多百姓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李吉明2009年3月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