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繁派”主要论点批判


“复繁派”主要论点批判

丁启阵

 

近日因为写了两篇批评恢复繁体字论调的帖子,引来了不少“对方辩友”的反批评。反批评方式多样,有在帖子下发表“评论”的,有在博客给我留言、发纸条的,也有给我的电子邮箱发信的;反批评的内容也挺多样,威胁利诱,恐吓辱骂,应有尽有。最正派的一位,给我定性为“反动派”;最务实的一位,扬言要到我饭碗所在的地方质疑我的任职资格;最狠的一位,扬言要把我弄死。这些口口声声要继承传统文化、要做古圣贤孝子贤孙的人,原来竟是些心术不正之辈!

我欲无言。

但是,刚才在信箱里也发现一两封没有咒骂词语的“对方辩友”的来信。惊诧之余,猜想:跟着“复繁”者鼓噪的人群里,应该也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因此,这里尽量用简单明白的语言,选择“复繁”者的几个主要论点,答复如下:

 

1.     繁体字更能继承传统文化

 

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古人发明创造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技成果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固然是通过文字记载保存下来的,但是,它们并不等同于文字本身。

在浩瀚的历史记载中,历代使用过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等,“繁体字”(楷书)只是其中一种。可见,繁体字并不能传承全部“传统文化”。

简化字只是简化了两千多个繁体字和十几个偏旁,大多数汉字还是一脉相承的;简化的部分,也基本上都有规律可寻。因此,写简识繁并非难事。掌握了简化字的人,要想认识繁体字,易如反掌。

要想阅读古文,只认识繁体字远远不够。读懂古文,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音、语法都有相当的了解。只认识繁体字,面对稍微难些的古文,就跟文盲没有多大差别。

推行简化字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古籍都已经有了简化字版本。如果需要,把所有古籍都印成简化字版本,已经不是难事。大众想要了解、继承传统文化,简化字版本已经完全足够了。简化字版本,很多有注释、翻译,比起繁体字的古版图书,更适合大众阅读。

在今天,要想让大众继承传统文化,通过简化字比通过繁体字更容易,更便捷。至于专家深入研究,根本用不着恢复繁体字,熟练掌握繁体字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2.简化字没有了繁体字的表意性

 

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具体地说,汉字有一定的表意性,但同时汉字也是表示音节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实际上,汉字的表意的特点被夸大了,而表音节的特点被忽略了。

汉字的表意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原始文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含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也都带表意性,形声字的形符也有一定的表意性。这些表意性,不经过专门的学习、研究,是很难了解、掌握的。比如,甲骨文中,象形字“马”,不认识甲骨文的人很可能以为是“狗”;会意字“塵”,不懂文字学的人,不一定猜得到是“尘土”的意思,而可能理解为站在土中的鹿。宋代“右文说”提到的例字,表示读音的“戋”有小的意思,“贱”“笺”“浅”分别是小钱、小纸、小水的意思。一般人哪里能知道这些呢?所谓的繁体字表意性,不但对于一般的汉字使用者没有多大作用,就是对于文字学研究者,也是捉迷藏一样的不易掌握。如果繁体字的表意性像“复繁”者想象的那么有用,甲骨文早就全部释读出来了,而不是现在的4000余字只释读出1000余字。

人们常说,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实这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全面。起源于图画的只有象形字和部分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和部分指事字、会意字都不能说是起源于图画。实际上,与其说汉字起源于图画,不如说起源于刻画。有文字学家认为,指事字可能比象形字出现的时间还早。

早期汉字固然有较强的表意性(如上所说的各种难以猜测的表意性),但是后来文字大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表意性大大削减了,表音性大大加强。据统计,周代文字,形声字约占全部汉字的80%,秦代小篆,形声字则占了90%

客观地说,简化字跟繁体字在表意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复繁”者所说的繁体字的表意性,简化字里也不缺乏。例如“尘”,小土为尘,比“塵”还容易猜度。

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在上古汉语中,大部分原本并不是那样繁复的。许多繁体字,其实也是后起的,原来都是笔画比较少的字。简化字,更接近上古汉字,有些简化字干脆就是根据上古文字来的。

 

3.     繁体字比简化字更美更艺术

 

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繁富美”,也有“简约美”。诉诸视觉,汉字并非越繁越美。

即使是书法创作,也不一定就是笔画多的比笔画少的美。汉字中,历来就有笔画多的,也有笔画少的。历史上的著名书帖、碑刻中,笔画多的固然有富态的典范,笔画少的也不乏简远的杰作;篆楷中,固然有不厌其繁的,行草中也常见简化写法。真正的书法家,一点一划皆可蕴藏无穷韵味,简单的一个点,即可有“高峰坠石”之势。王羲之醉作《兰亭序》,简单之极的“之”字可以有二十一种写法,笔画有尽,变化无穷。所谓繁体易美,不过是初学书法小儿的遮羞托辞。

要论美观,大小篆、鸟虫书比楷体的繁体强得多。为了美观,仅仅恢复到楷书繁体字,远远不够。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写文章用的。如果追求美观,追求艺术效果,何必写字,直接去画工笔花鸟不是更好吗?

 

4.     电脑输入已经解决了繁体字笔画多写起来麻烦的问题

 

建议“复繁”者拨冗找几个小学生调查一下,去银行、邮局、大中小学课堂、厂矿、部队、乡村、贫困地区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是否人人都在使用电脑输入。

建议征求一下全国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高手们的意见,看看是否换成繁体之后,他们的打字速度会更快。

建议去文具店、杂货店、便利店转转,顺便向店主打听一下,是否铅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一支也卖不出去了。

建议去电脑店、手机店去看一看,是否手写输入方法,已经于昨天晚上零点零分零秒瞬间退出历史舞台了。

建议询问一下老年人和视力不太好的人,看电脑屏幕,是否繁体字比简化字还清晰。有个“对方辩友”给我写信的时候,故意使用他自己喜欢的“繁体+隶书+粗体”,一片模糊,几乎把我老眼害花——居心叵测啊。

 

5.恢复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文字只是书写工具,跟政治没有关系。

两岸统一,统一的是主权,不是文字,甚至可以不是语言。香港使用繁体字,通行广东话、英语,澳门更厉害,使用繁体字,通行广东话、英语之外,还有葡萄牙语。但是,这两个地方不都于1997年、1999年先后顺利地回归祖国了吗?

两岸说的都是北京话,统一谈判,根本不需要翻译。文字统一当然更好,更方便,更体面。但是,不统一也没有丁点儿关系,文化交流不是早就已经照常进行了吗?

一国两制都可以,一国两字更不在话下。

台湾的“官方”语言,除了使用高山族的话,否则都跟大陆的语言血脉相连,闽南话、客家话,老家都在福建、广东等省。如果统一需要语言帮忙,到时候派点福建人、广东人过去就搞掂了。

国家统一,讲的是国力,是军事。实力足够,军事强大,汉武帝可以扫平突厥,唐太宗可以做天可汗,英国可以做日不落帝国,美国可以全球设军事基地。靠繁体字统一两岸,一厢情愿、痴人说梦、天方夜谭罢了。

                                                                20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