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成长的印记


感恩是一种成长的印记

2008-9-27 

 

突然感觉自己越来越懒,尽管我认为自己仍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和总结的人,但却经常被一种无缘由的情绪影响,越来越不太习惯于诉诸笔端,晚上偶尔翻开几年前的日记和学习笔记.方知温故而知新---言浅而意深,还有对于自己心路历程的梳理和唤起往日之宝贵的感觉和追忆,也许这于我而言,才是最值得我珍惜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经历和回忆,高质量而丰富的经历是一个人晚年生命中精神的强壮剂,让他的暮年仍充满春意,壮心不已,也是内在激情的强大动力,远如曹操,有其诗为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尽管这位前辈在历史上口碑不佳,品牌形象管理工作做的较差,但还是不失为大丈夫的雄心和卓越的领袖人才,如果抛去对其一生的错误行为记录,我认为他的生命是丰满而有意义的.

 

     当然曹操离我的脚步远了些,我只能从一些史料典籍和一些历史学者的讲述中获得对这位老曹同志的一些间接的追忆,那么有一位老人的身影突然在我脑中闪现,越来越清晰,触手可及!可以说此位老者是影响我的人生和志趣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位值得我一生尊敬的长者,我的老师---<<中外管理>>杂志的创办人,杨沛霆老先生! 他所创办的《中外管理》杂志,从我五六年前翻开第一页,读到他亲手撰写的卷手语开始就注定了我们的师生缘与忘年交的开始,并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轨迹和发展方向,我感谢这位老人,我的老师,我一生的楷模。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简要介绍下这位老先生的经历,他早年从事情报研究工作,在此领域成果颇丰,包括那个在全球影响甚广的日本人如何摸大庆的经典案例,就是他的代表作。后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与两弹之父钱三强同志共同组织领导中国科学技术讲师团为中央及各地领导干部讲授科学技术,再之后老人意识到管理是释放技术能量的重要工具,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源泉,科学的领导与决策和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不可分割,于是开始研究和翻译了大量国外最前沿的领导科学和管理模式的书籍,并独辟奚径,在当时采用图文并茂以故事性为题材的方式编出一套<中外企业家故事>的管理读物,在当时获得了巨大影响力,并被评为第一套管理类图书五个一奖。当时就主要负责给中央领导和各地的省市领导开始讲课,随着中国国有企业的不断转型,民营企业也开始萌芽和成长起来,老人开始到各大国有企业为这些大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开始指点迷津,并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管理学家”等荣誉称号,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技情报界/领导科学与管理界的奠基人和开路先锋之一,就连中央100多位部长和1300多位司局长和省长市长都听过老师的课,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就足以说明老人家的学养和造诣。我们相交相知多年,其学养之丰沛 经历之丰富 见解之独到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尤其在处世待人方面的热情谦逊和对事业的激情,还有对外部世界趋势变化的灵敏感知和开放的学习心态,要远胜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每次我跟老人分享我的一些想法或对各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及一些新兴领域的时候,老人总是会把身子前倾,非常专注的倾听完我的讲述,并提出很多非常精辟的问题,如果我没有对所讲的东西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很有可能就一时不能充分回答老师的问题. 让我懂得了如何清晰的阐述一个东西,是很重要的,但能够发现并提出高品质的问题,更是高明的学问,因为好的问题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优劣,同时可以学得更多的东西.这种习惯值得我一生来学习! 我也因此学会了复习功课,把要讲述的东西一定经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后,才讲给别人,尤其是面对一些重量级的客户和师长,做到言之有理 论之有据 实事求是,因为老人经常对我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实事求是!我一想也是,世界上自以为是的人太多,不敢不愿意承担责任和现实的人也太多,比如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的毒奶粉事件.我想这和公司高层领导者和相关监管部门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而迟迟不能堂堂正正的站出来承认错误甚至蓄意隐瞒真相,不就是缺乏勇于面对真相/承认事实/承担责任的精神?! 其根子我认为就在于缺乏防微杜渐/实事求是之精神!

 

老人的言传身教,让我渐渐喜欢上了思考,多种角度来分析一个问题,看问题的视角自然不断的更加开阔,我觉得一个人的悟性也许和这些有很大关系,价值中国网的CEO林永青大哥说我悟性很强,我想如果真如其言,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对我的影响。

 

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在生理上比我刚认识他时苍老了许多,而且患有几十年的糖尿病,但心思依然放在他的事业上,我经常劝导老爷子安心养生,一生四处奔波讲学,把身子骨保养好才是最重要的,他每次都笑称他已经充分授权把家族事业交给杨欣和杨光他们打理了,他现在潇洒的很。但我知道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不经常到公司,但他的心还是一直放在杂志社和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发展上,因为他老和我感慨现在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大突破,还好我把冲冲这个外在开朗奔放而内在成熟并闯劲十足的妹妹,从远隔千里的凤凰卫视感召回北京,带着对我的极大信任和对老师的敬重,放弃凤凰加盟《中外管理》,短短几个月在工作上就有很大的成效,她的积极阳光和在凤凰的历练经验与许三多精神给杂志社带来了新的气象,得到了杂志社几乎所有领导的极大肯定和赞扬,老爷子非常高兴,每次见到我或通话中都要高度赞扬冲冲一番!嘿嘿,让我甚感欣慰与满足,总算又帮了老师一个忙,让他身上的担子更轻了些!

 

时间不早,写了也不少,就此搁笔!有段时间没去看他了,很想念,过两天去他家看望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