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外交写春秋
——访老外交官于洪亮
于洪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驻苏联大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于大使现已去世快一年了,为了纪念这位老外交官,现将笔者在第九届全国政协代表大会开幕前夕,采访这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外交官的笔录重新整理发表,与大家分享。于大使当时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举止言谈温良敦厚,风度儒雅。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里,仍然流露出无比的睿智与活力。于洪亮是山东省莒县人,出生于1927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受其兄的影响,13岁便投身革命,加入地下党领导的莒县抗日少年队。1938年到山东省岸堤抗大一分校学习。结业后先是到日照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又和鲁平、王丕争等人一起作友军战地服务工作。1940年到1942年先后在沂水群众工作团、沂蒙游击大队参加抗日。1942年至1945年在山东鲁中战时邮局工作。1949年至1954年先后在上海邮电局、华东邮电局及国家邮电部工作。在这之前他还曾到《大众日报》社和华东南进纵队工作过。1954年他在自学俄语的基础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工作,后去另驻苏联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
1970年又回到外交部苏欧司先后担任处长、司长职务。1983年至1987年先后担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和驻罗马尼亚大使。1987年至1991年担任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
始终把伟大祖国放在心中
于洪亮在外交战线工作了近四十个春秋。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始终把伟大祖国放在自己心中,时刻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而积极工作。当谈到苏联解体时,他对自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的最后一任大使很有些感慨。他搬着自己的手指边数边说:“从王稼祥当第一任驻苏大使算起,第二任是张闻天,第三任是刘晓,中间还有潘自力、刘贤权、王幼平、杨守正、李则望。我已是第九任大使了,也是最后一任。再后来的王荩卿大使已属于驻俄罗斯的了。我先后在苏联工作过十三年,经历了五十年代以来的各个不同历史的阶段。我有幸参加了邓小平为中苏关系恢复谈判的全过程,参加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最高首脑的每一次会谈。五十年代中苏友好,六、七十年代挖防空油搞三线,当时苏联也在边境上陈兵百万历史一面已经翻过去了。”说完他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政协委员没有白当
谈起政协工作的话题,于洪亮大使饶有兴趣。他说:“卸任回国后,组织上安排我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工作,我这届政协委员算是没有白当。近几年来,我积极参政议政,代表人民群众提出了几十条提案,其中建议在卢沟桥补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议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带头贯彻厉行节约的方针,不要在新年春节期间频繁重复举办招待会、建议济南市将南郊农贸市场从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门前造走等项提案,都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被及时采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全国政协的外事处工作任务也很重。1996年外事委主任钱李仁同志率团访问了俄罗斯上院,1997年俄罗斯下院又来我国访问。去年六月中旬我陪同俄罗斯客人到北京、上海参观了不少地方,彼此交流以了经验,了解了国情。中俄两国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远东地区淦业资源非常丰富,中亚哈萨克斯坦一带有丰富的矿藏,中国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在俄罗斯等国也是广阔的市场前景,劳务、技术出口也存有很大潜力,但目前有些地方还不够稳定,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合作。”
大使并非轻松事
谈起于老在外交生涯,他不无感慨地说:“大使可不是件轻松差事呀!”在一般人眼里,驻外大使都是国家主席直接任命,接触的也是大都是各国首脑人物,是一份令人羡慕而且无比荣耀的工作,而实际上并不止这些。据于大使介绍,作为驻外使节,代表自己的国家到别国或国际组织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大使所肩负的责任是重大而神圣的,也是非常严肃的。对大使本人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因为大使的一切活动都在国际媒体的关注之下,他的一言一行并不只是个人的表现,更多的是代表一国家,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利益和形象,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必须及时适当地表明本国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有时遇到敏感和棘手的问题,还必须使用外交辞令进行巧妙的回避、周旋和应酬。应该讲的话必须讲出去不该讲的时候就必须保持沉默。于大使说:“令我最难忘记的是苏联解体前后的那段极不平常的日子。那是年的秋天,苏联的政局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失控而突然动荡不安。在新旧政权交替时刻,我做为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担负着两个任务:一是必须把苏联政局急剧变化的一切重要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国内汇报;二是要按照我国外冶金部了的指令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莫斯科与北京时差为五个小时 ,我在莫斯科从天亮忙到深夜,刚想休息,可是北京就已到了上班的时间,国内的电话接连不断地打进使馆,我只好昼夜加班轴转,最紧张的时候我三天三夜都没能合眼,终于贺满地完成了使命。”
夫人是得力助手
由于工作需要,于大使的夫人袁淑英同志也被派往驻苏大使馆办公室工作。在国际外交活动中,一般都必须带夫人参加,除了生活上互相照顾外,最主要的还是工作上的需要。因为有些外交活动在双方还摸索不透、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夫人之间的交谈和接触,预先传递某些信息或做些暗示,起一定的缓冲和媒介作用,赢得工作上的主动权于大使对自己的夫人要求非常严格。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袁淑英同志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夫人”的身份出现,无论在仪表、风度还是言谈举止上,都必须庄重得体,不不亢,一切服从外交工作的需要。但一回到使馆内部,她就马上更衣换妆,又要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和家属的身份出现在同志们面前。她又必须放下“大使夫人”的架子,密切联系群众,通过走访聊天,掌握些实际情况,协助大使做好使馆工作人员的后勤和思想工作。袁淑英时常半开玩笑地说:“我这个大使夫人都快成演员了,出门和在家就像演员在台上台下般,完全是两个样子。”凭心而论,在于大使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夫人确实默默无闻地帮他做了大量工作,是他做好外交工作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
江主席招手使我感动
在于洪亮出任驻苏大使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都曾出访过苏联。出访前的筹备,国情资料的提供以及日程安排和后勤服务等,都少不了大使馆的份。国家领导人每次去苏联出访都要到大使馆会见全体工作人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江泽民总书记年轻时曾在苏联学习和工作过,对苏联怀有特殊的感情。1991年5月16日晚,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会见了400多位苏联各界友好人士。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今天到场的苏联友好人士,是维系中苏人民友谊的“重要纽带”,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开路先锋”。
江泽民主席的俄语说的很熟练,与使馆人员交谈时俄语、汉语交替使用、谈笑风生、热情洋溢。每到这时,大家都是热泪盈眶,就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为见到祖国领导人而感到高兴和温暖,为不辱使命而感到自豪。当时我还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莫斯科市民赠送礼品。江泽民总书记带了5个车皮的罐头、糖果、玩具、旅游鞋、运动衫和茶叶等,作为礼物分别赠送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市民。于大使回忆说:“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在大会主席台上看到了我,老远就向我招手致意,热情问候,使我深受感动。” 住所至今没安空调
于大使的住所至今还是水泥地面,客厅里铺了块地板革,而且连空调也没有安装。于大使说:“现在的物质条件应该说是很不错了,比起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来说,我已经是享清福了。有人当面劝我说:“大使常驻国外多年,阅历丰富,写本书在国际上一发行,就发财了。我说发财的确实有,和我同一任期的一位美国驻苏大使,回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了一本名为《苏联解体目击记》的书,成了百万富翁。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样的财我是不能发的。再说我也不想做名人,只想做个沉默的人。”
殷殷桑梓情
当谈到家乡的发展情况时,从于大使那拳拳报国之心中,流露出殷殷思乡之情。他说:“我早在童年时期就从邻居辛明(后来担任过日照县县长)那里接受到有关“苏区”革命道理的宣传教育,很小就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莒县抗日少年队。后来长期战伤,在五莲县的街头镇演过“小放牛”,在岚山头驻过防,还在涛雒附近打过土匪头子朱信斋,在沂沭河两岸反过“扫荡”。我非常怀念“小米干饭加步枪”的抗战生活,更加思念阔别已久的故乡。1992年4月26日我曾经回过故乡一次,还参观了全国著名的莒县博物馆。那里有风光秀丽的浮来山,有号称“天下第一”的银杏树,那里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日照还有一位名人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日照的优势在于大海,可以四通八达。横贯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形成了新的国际大通道。日照应该走向世界,但首先应该让世界了解日照,要着力于软硬环境地的创造,树立良好的形象,积极地招商引资历,促进发展。1997年4月,日照开通了进京列车,通车典礼时我曾接到过日照市政府的邀请,可是由于一次会议耽搁而未能成行,非常遗憾。听说丁源洪、张青等好几位驻外使节近年都去过日照,但愿意有机会我也再回家乡走一趟,看看日照、莒县的新面貌,以了却我多年来故地重游的夙愿。
临别时,于洪亮大使特意将他从国带回来的两件工艺品送给笔者留念。一件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大钟复制模型;另一件是木刻套娃—“春姑娘”,笔者已将于大使所送的礼物连同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一起带回了他的家乡----日照。
遗憾的是,如今于洪亮大使再回故乡莒县一游的夙愿永远无法实现了。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他一定会为他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兴,他一定会为自己是一位“莒国”儿女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