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特点


 

试论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特点
袁国敏
摘要: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其开展统计核算。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显著特点,一是要在虚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现有的宏观核算体系为依据;二是以虚拟资产的重复交易量为统计核算的核心指标;三是以资金流量核算为主要的核算工具。
关键词:虚拟经济;统计核算;指标;方法;特点
 
一、开展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虚拟化趋势,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经济虚拟化的程度加深,单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渐与全球市场相互交融,虚拟经济出现了全球化趋势。随着经济虚拟化的加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动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构成了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另一种经济形态。对于虚拟资产大量出现并独立运行这一现象,学者们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虚拟资本”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
所谓“虚拟经济”,主要是指在股票、债券、基金、期货、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1]虚拟经济突出反映为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2]与之相对的是“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对虚拟经济进行统计核算,首先是宏观管理的要求。
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越来越发达,各种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大量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形成一股完全不同于实物资本的力量,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成为影响经济运行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安全的重心则相应地从物价波动和实体经济被冲击风险,转向了虚拟经济的稳定性与虚拟经济的冲击承受力等方面。因此,考虑经济稳定,必然关注于股市、期货以及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研究经济安全,实际上要对虚拟经济发展中的股票市场泡沫、银行不良债权、房地产泡沫等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估价[3]。这就需要按照国民经济统计的思路和方法,开展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对虚拟经济的规模、分布、运行和影响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描述。
开展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还是丰富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对象的核算,它详细记录了实体经济过程的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行为,而对虚拟经济活动的核算没有展开,只是对金融交易活动设置了一个经过高度归纳的金融账户,将金融经济描述为解释各部门非金融交易中资金余缺的工具。面对虚拟经济迅速扩大,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仅凭一个金融账户已经难以恰当地描述金融经济状况以及金融交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4]。例如,仅仅记录净借入/净贷出,以及各类金融资产/负债的净变化,难以准确反映金融交易的真实规模,一个部门可以在1000万交易规模上形成100万的净借入/净贷出,也可以在10000万规模上达成同样的净借入/净贷出。显然,要描述国民经济整体状况,已经不能仅仅将金融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附属部分看待。在虚拟经济高度发达,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必须拓展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开展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
二、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
确定虚拟经济的范围是对虚拟经济进行统计核算的前提。确定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范围依据的是对虚拟经济的认识。从普遍认同的观点看,虚拟经济主要是指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可以认为虚拟经济的产品或载体是货币、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其主体是金融市场)。此外,房地产也具有虚拟经济的特性[5][6]。根据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我们对虚拟经济的统计范围进行如下的划分:
1.按交易市场划分
虚拟经济交易的场所主要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从广义上看,上述金融市场都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除此之外,虚拟经济还应包括房地产市场。
2.按交易工具来划分
这是在按市场划分的基础上的一种详细分类。交易工具分类的基本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标准区分不同性质的虚拟资产的类型。国民账户体系、货币与金融统计、政府财政统计和国际收支统计等四大宏观统计核算中,均涉及到有关金融工具分类问题,其中货币与金融统计所包含的金融工具范围更广泛。因此,货币与金融统计的金融工具分类可以作为金融工具的标准分类。《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中的金融工具分类如下: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收/应付账款[7]根据虚拟经济的涵义,虚拟经济的交易工具除了上述所有的金融工具之外,还应包括房地产这一交易工具。
用于实证研究,虚拟经济可以具有不同的统计核算范围。宽口径来看,虚拟经济应该包括上述所有的项目。从窄口径来看,虚拟经济往往专指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等金融工具。从中口径来看,虚拟经济包括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保险市场;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
三、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主要参照——其他宏观核算
目前国际组织和各国经济统计中,还没有系统的关于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但是一些国际组织制定的统计核算标准中,部分地涉及到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方法。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和联合国等编制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其中包含的金融资产、金融统计以及资金流量核算,属于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相关的方法。特别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目的是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准则,为识别、划分和登录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和流量提供一套工具,为建立评估金融部门稳定性的统计框架提供了基础。因此,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一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核算除了要根据虚拟经济理论,界定统计核算范围、确定统计指标设计、制定核算方法之外,还要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原则与方法为基本参照。
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要与现行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保持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指标、分类等的一致。这是因为:国际统计体系本身追求一致。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统计方法的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国际收支统计手册》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等,强调概念和原则与《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相一致[8]便于国际对比。确保与其它主要宏观统计的一致性,有助于国际比较。便于资料收集,使统计核算资料有保证的来源。
SNA已经成为指导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纲领性文献,因此,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要以SNA的核算原则为指导,与SNA在概念、分类和核算方法上一致。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它的核算既要反映其独特点,又要反映它与其它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虚拟经济统计通过与国民经济账户采用尽可能一致的核算概念和核算方法,可以保证对虚拟经济运行的描述和分析与其它重要经济活动的描述和分析相互协调。
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与SNA在概念上保持一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机构单位和部门分类的一致、对金融资产分类的一致。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与SNA在核算方法上保持一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存量和流量的定义保持一致、记账方法保持一致、估价原则保持一致[9]虚拟经济统计核算方法与现行的SNA的分类体系相衔接,这样便于得到SNA的数据支持,也便于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类核算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对于MFS,货币统计涵盖了金融公司部门及其子部门在资产和负债方的所有流量和存量数据。相应地,金融统计涵盖了经济生活中所有金融存量和流量数据。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主要是围绕虚拟资产的交易量而展开的。从内容上看,虚拟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金融,各种虚拟资产的交易流转,都是通过金融业进行的。因此,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要以MFS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作为参照。
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与SNA以及MFS的本质区别在于:
一是统计范围、重点不同。虚拟经济统计着眼于虚拟经济的交易,针对虚拟经济流量进行统计,还包括对房地产市场的统计;而MFS主要是针对金融资产存量进行统计。
二是统计方法不同。金融统计和国民账户核算重点是研究金融资产的净值,不包括重复交易的内容;而虚拟经济统计侧重于反映一定时期资金的重复交易情况,从而体现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和冲击承受力。这是因为对虚拟经济的冲击多数是在资金的流入、流出,特别是滞留资金反复炒作形成的资产价格波动之后发生的。要对这些情况进行监控,就需要观测这些重复交易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此外,将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与SNAMFS综合比较,可以看出,SNAMFS既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统计,也适用于国家内部的地区或区域统计。而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则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和货币金融统计的基础之上的,是从一个国家的范围着眼的,是为了国家的经济稳定、经济安全而设置的;虚拟资产或虚拟资本的快速、频繁流动,也决定了虚拟经济统计要以全国为核算范围。因此,虚拟经济统计核算更具有宏观性。
四、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核心指标——虚拟资产交易量
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与分析的内容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虚拟资本或虚拟资产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二是虚拟资产的交易状况,即虚拟经济规模;三是虚拟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虚拟经济总量体现为虚拟资产总量和虚拟资产交易量两个指标。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虚拟资产大量的重复交易,根据虚拟经济提出的初衷,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侧重于虚拟经济的流量,即侧重于描述虚拟资产的交易量,反映资金的流向、交易状况。这里的交易量更多的是指重复交易的数量,这是由虚拟经济的研究目的所决定的。
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分析单位,交易本身代表着市场经济或市场机制的重要信息。交易的深度和范围的大小成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虚拟资产的交易,产生了虚拟经济活动,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了影响。虚拟资产交易的频繁程度,意味着交易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从本质上说,资金的流动取决于某一时段实物资本收益率和各类虚拟资产收益率的大小。例如,当人们预期整个虚拟资本市场的收益率将上升时,可能会引起大量资金的流入和减少资金的流出;当人们预期整个虚拟资本市场不景气时,将会有大量资金从虚拟经济部门抽离,进入实体经济系统。因此说,关注资金流量是监控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的有效且直接的手段。如果虚拟资产交易过于频繁,则说明资本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也意味着较大的经济风险,表现为虚拟经济发展过旺,虚拟经济总量较大,结果容易产生经济泡沫,甚至形成金融危机。反之,如果虚拟资产交易较少,甚至交易停滞,预示着交易者对未来经济发展信心不足,经济可能会出现萧条,此时的虚拟经济总量就较小。可见,交易量数据中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研究虚拟经济规模及其结构变化,不能仅仅考虑资金余额。因为资金余额不能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例如当外来资金流入和流出量相等时,资金余额为零,此时以资金余额量大小为依据则会无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对于经济安全的监控来说虚拟资产交易量却有着重要作用。监控其在各部门、行业及市场间的变化,分析资金的来源与去处,判断资金流通速度的变化、反复交易的目的和资金去留是否异常等,可以为经济政策或短期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对维护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或货币危机可以发现,危机期间及其前后资金频繁流出流入危机国境内形成外部冲击,滞留资金反复炒做,资产交易量明显放大,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经济稳定性遭受重挫,国家经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危机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对资金流动(包括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变化)的监管和各经济部门或产业、行业间资金交易量的研究分析是经济安全监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0]。因此,要保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防止经济中最易变领域——虚拟经济系统的过度波动,就需要直接观测这些重复交易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对虚拟资产重复交易量的研究和监控。可见,建立在虚拟经济交易量之上的指标和方法,也是认识虚拟经济的必备工具。
五、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主要工具——资金流量核算
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一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核算要充分利用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可以参照的方法。例如,《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描述了显示经济中部门间金融交易的矩阵——资金流量[11]虚拟经济核算反映的主要是资金的运动,因此要以资金流量核算为主要工具之一。
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重要方法,是从资金运动这一侧面,系统反映社会资金的来源、运用、结构、余缺情况的分析工具。虚拟经济系统中滞留了和流通着大量资金,这些资金进入或退出都会引起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资金流量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经济体内资金的重新分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监控虚拟经济各市场内部之间乃至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就具有了重要的作用,而这就需要通过资金流量核算来反映资金在虚拟经济各个市场中以及在整个经济中的流动、分布情况。
但是目前对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应用,都是基于资金净流量数据。在某些研究中或历史的某些时期,这些分析能满足对经济分析的需要。但是,虚拟经济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资产重复交易,随着经济虚拟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强化,现有的资金流量核算反映的资金净流量所造成的信息损失日益增大。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关心的是流入或流出各经济部门的资金交易量的大小和波动幅度,而不一定是各经济部门中净借入或净借出的资金余额大小。因此,要全面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经济联系,除了要有资金余额的资金流量表,还要建立交易量的资金流量表。只有将重复交易量与净资金流量结合分析,才能完整地反映虚拟经济资金流动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虚拟经济的资金流量核算,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单独编制虚拟经济资金流量表或资金流量矩阵,分别从净资金流量和交易资金流量两个方面描述虚拟经济系统内部资金的结存、分布和交易的情况。此时,资金流量表的机构部门分类和交易工具分类可以详细设计。通过各个时点资金流量矩阵的变化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变化情况。
二是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以资金交易量指标来编制包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所有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表,以揭示基于交易的资金流量的全貌[12][13]。这个资金流量表可以反映金融交易总规模以及各部门、各种交易工具的交易流量结构;反映虚拟经济及其各部门金融资产交易的规模与强度;反映资金在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之间及各自内部的交易状况,从而观测资金的全部流动情况。编制基于交易量的资金流量表,应该在借鉴现有的资金流量核算表与金融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按照SNA的标准对国民经济按机构部门分类,将国民经济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住户和国外五个部门。其中,在金融企业部门中进一步分为银行证券保险、其他金融等部门。按照这种分类编制机构部门的交易资金流量矩阵。此外,还可以将交易资金流量矩阵细化,具体来说,就是将非金融企业部门按照产业进一步分类,将金融企业部门按照金融工具进一步分类,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详细的整个经济系统的资金流量矩阵表,可以清楚地显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自的资金流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适合于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短期关系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5-11
[2]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4-9
[3]刘骏民.财富本质属性与虚拟经济[J],南开经济研究,2002(5):17-21
[4]高敏雪.国民经济核算仍然面临变革[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6):23-27
[5]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39
[6]刘晓欣.解析当代经济“倒金字塔”之谜——对20世纪80年代虚拟资产日益膨胀现象的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27-33
[7]、[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M],华盛顿,2000:20-28,90-94
[8]蒋萍,杨仲山.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61-163
[9]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53-279
[10]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36-46
[12]刘骏民,肖红叶.以虚拟经济稳定性为核心的研究——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设计[J],经济学动态,2005(3):37-41
[13]伍超明,韩学红.宏观资金流量观测模型:新资金流量矩阵[J],财经问题研究,2006(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