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掠影--------旅韩散记


 

汉城掠影-----旅韩散记
 
 
“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埋在多数人心底的一个夙愿。可是30年过去了,出国的机会一直与己无缘。不久前,我借去韩国看望儿子的机会到汉城做了一次自费旅游,总算弥补了一个小小的缺憾。由于不是随团旅游,所以使我在漫步街头的过程中与韩国人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虽然,靠短短几天的旅游无法深刻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部内涵,但从一些表面现象中还是看得出一些民族特性的。现将本人在汉城耳闻目睹的部分情景浮光掠影地速记于此,愿与朋友们分享。

    一、世界都会
    
    汉城是韩国的首都,是一座巨大的国际化都市,人口达1000多万,占韩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分别举办过86年亚运会、88年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汉城面积大约相当于北京的四环路以内。以汉江为界分为江南、江北两部分,共分为25个市区。在汉城有保存完好的众多的宫殿、王陵等古建筑.这些建筑在过去600多年间曾发挥了作为韩国首都的功能。此外,在汉城还可以欣赏到北汉山、汉江等美丽的自然风光。汉城的公共交通网规模巨大、8条地铁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非常方便,可以排在世界主要城市前列。汉城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到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每到夜晚灯火通明,流光溢彩,魅力无穷,处处呈现着世界大都会的气派和风光。
    
    二、有序乘车。
    
    汉城属于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然而走在大街上,却看不到多少行人,也没有多少自行车。行人稀少,是因为汉城汽车多,据悉在汉城登记在册的机动车辆就达到260万台;自行车少,是因为汉城多上下坡路段,骑车要费很大的力气。有了这么多的汽车,堵车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汽车排着长龙的景象颇为壮观。汽车长龙虽然行动迟缓,但排得相当整齐,各十字路口也井然有序;听不见喇叭声,大家都静悄悄地等着绿灯亮了后再往前开。无论车辆还是行人很少有闯红灯的。尽管如此、但是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也还时有发生。发生车祸也是常事。为了加强对交通秩序的管理,除了严格执法以外,韩国还特别注意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如果有人能向脚警部门举报违规事实证据,可以得到可观的奖金,为此还产生了一个专门在交通拥挤的地方拍照挣奖金的职业。汉城堵车严重,于是地铁就成了人们上班的首选。汉城的地铁四通八达,城市的主要地段都可以乘坐地铁到达。汉城的出租车收费起步价一般1300块,超过起价数后按时间计费,途中堵车和等红灯的时间也计费,所以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大的是最不合算的。    
    
三、礼貌多多
    
    记得一本书上说:礼貌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在历史上朝鲜族以“君子之国”、“礼仪之邦”著称,虽经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仍沿袭本民族的风俗。由于朝鲜历代封建王朝同封建集权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交往密切,因此,中国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及“三纲五常”等礼仪规范对朝鲜族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礼节。在语言习惯上,同辈之间、对长辈、晚辈的用语有严格的区别,至今仍保持着尊敬长者、孝顺父母、尊敬教师的传统习俗。
    我不敢说韩国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但他们良好的礼貌礼仪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韩国的语言中,敬语特别发达,在词尾、语气、句式和体态上都有专门的最尊敬的表达方式。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超市中的迎宾小姐,在向顾客鞠躬的时候,都是鞠躬后上身在下面停留几秒钟,然后才直起上身的姿势。韩国人的问候无处不在,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你都能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声,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礼貌。虽然只是一声简简单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觉,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韩国的礼貌教育从孩子刚懂事时就开始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礼貌教育渗透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在电视、电台会有一些公益广告,有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的,也有教育大家节约用水的,也有教育公司职员接电话的礼仪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氛围中,孩子每天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就如同我们古代的孟母三迁一样,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之大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文明自觉
    
    前几年看到媒体上有关“韩国大型赛事过后赛场不留任何垃圾”的报道,还有些怀疑,这次亲眼目睹后方知并非虚言。韩国的社会文明、公民的素质的确很高,文明习惯特别好。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我在汉城逗留期间,一次也没有看到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的。在汉城的一条马路上我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妇人牵着一条宠物狗横过马路,恰巧在马路中间小狗排便,老妇人急忙掏出卫生纸将狗粪包了起来,装进自己的包里,并又用纸将狗弄脏的地面擦拭干净,在这个过程中等在马路上的汽车不止一辆,无一个司机鸣笛,而是等老妇人平安走过马路以后,等候的汽车才缓缓起动,无声地通过。在公众场所没有大声喧哗的、没有吸烟的,更见不到酗酒的。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敞口的报箱,据说从没有丢失现象。我到汉城后的第二天上午,儿子带我去参观他供职的花店时,发现设在大街旁边的花店晚上也不用上锁。乘地铁时全部实行电子自动检票,进出站口无人把守,不见有逃票现象发生。上车时人再多也看不到争着上车抢占座位的现象。车厢内无论多么拥挤,年轻人宁愿站着也决不占用空闲的“老弱病残孕专席”。

    
    五、鲜族风情
    
    韩国是个民族意识比较强的国家,因而在风俗习惯上也有它的独特表现。韩国人饮食上的最大特点是喜爱吃泡菜。韩国人在吃饭上似乎言必称泡菜,泡菜不仅是一种食品,而且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没有泡菜,吃饭没味”,在韩国,衡量一家主妇烹饪手艺的好坏,就看她家的泡菜做得好吃不好吃。以泡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可谓是独树一帜。究竟泡菜除了像韩国人自己认为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外,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这么不可动摇的地位呢?通过和我在汉城留学打工的儿子的交流中,使我对这个问题渐渐解开了谜底。从韩国的地理环境上看,整个朝鲜半岛多山脉,少平原,自古以来在农业上讲究利用土地、精耕细作,但面对韩国人口的食物要求仍然压力不小。尤其到了冬天,纬度高的韩国由于天气寒冷,几乎没有什么蔬菜可吃,于是腌制的泡菜就成了韩国人家家必备的食物。泡菜的原料为白菜或者萝卜,以及辣椒、盐等其他佐料,制作简易、成本低廉,成为韩国普通家庭必不可少的食物。在韩国处于日本殖民地时代的晚期及韩国重新建国后的初期,韩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韩国政府曾经在全国大力推广泡菜,编制手册介绍吃泡菜的好处、腌制泡菜的方法、泡菜的不同做法,分发到每个家庭中去。长此以往,泡菜终于成为了韩国的“国菜”,而韩国人也养成了只需一碗白饭、一碟泡菜就可以安享一顿正餐的饮食习惯。在韩国喝酒与吃饭是分开的。在餐馆吃饭没有喝酒的,而在酒馆则只是上些小咸菜,不上大菜和主食。去韩国餐厅,他们往往摆上琳琅满目的小菜,非常好吃。而韩国烤肉有一种是肉先以特殊酱汁腌过,切薄薄的,烤完后,跟白饭包在生菜叶中吃,真是人间美味。韩国做菜很少放油。平时饮冷水。卧室里一般没有床,一律睡地铺。家庭吃饭要盘腿席地而坐。 韩国的主要节庆有: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上年冬至后105天的清明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等。这些全国性的节庆与中国的庆祝方式既相似又有所区别。例如春节吃粘糕,元宵节吃八宝饭等。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六、“汉风”劲吹
  
韩国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许多名胜古迹中不难看到中国文字。在汉城游览时,有不少匾额、门对、楹联均为繁体汉字书写,在汉城著名的商业区购物时,我发现一个商店的门上清晰地写着“孔明堂”三个字。“最近,韩国兴起了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潮,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商品。乘坐汉城的地铁,你还可以听到汉语的报站广播。在年轻人当中,几乎无人不知晓像张艺谋导演、巩俐、黎明这样的中国艺人,”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特意提到了韩国刮起的“汉风”。到了韩国,还真见识到了“汉风”对韩国的影响。一下飞机,机场的指示牌上用英语、汉语、韩语写着到哪里取行李、到哪里办理出关手续,和在国内机场的感觉几乎一样。乘坐地铁的时候,各站也都用中文写着站名。我一句韩语也不会说,靠着地图,乘坐地铁,愣是逛了好几个景点和市场。我儿子认识的一位韩国高中生告诉我,在学校里每个人都要选修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班里60%的人选了中文,但他随即表示“中文实在是太难学了”。他说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工作,看看故宫和天安门。他说韩国的报纸、电视台这几年拼命鼓吹中国发展速度有多快,中国将来会有多么强大。我儿子的另一位同学告诉我:韩国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学汉语,她一个人就利用课余时间担任三个家教。韩国政府最近还规定,凡是在押犯人自学汉语成绩优秀的可以减刑。
韩国在地理、历史、文化、习俗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渊源。
 

                                                              (朱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