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播泉城晚照莒州
——怀念老艺术教育家崔祝生
1997年11月4日,中国民盟盟员,曾经在省城济南书画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崔祝生先生与我们永别了。在他90多年的人生旅途上,有艰难的选择和执著的追求,更有无私的奉献和赤诚的情怀,最终留给世人的是丰硕的成果和永远的怀念。
崔祝生先生1904年出生于莒县汤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临沂五中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艺术专科学习,受教于著名画家吴天墀。师专毕业后先后在济南、曲阜师范任教,后以其少有的才华被选入官场,先是赴泰安任山东省政府宣传处美术科员,后任滋阳(今兖州)县教育局长。可是艺术让的才华横溢,人品上的坦诚正直与封建官场上的通达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他很快觉罕到单凭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刚正不阿,是难于在当时十分腐败的官场立足的。于是他毅然辞职,决计走艺术救国之路,并于1932年考取了上海美专,在绘画研究所成为第一届研究生。此间他受到刘海粟、潘天寿大师的直接指教,同时还在业余时间聆听鲁迅先生关于木刻艺术的讲座。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一批热血教师组成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日。1947年崔祝生到山东医学院教材科工作。此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与刘鲁生、黑伯龙等一批进步教师在济南办起了“中国私立艺术专科科学校”,先后担任教导处主任和校长,为山东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骨干。1948年济南解放时,在帮助我军全面接收学校,尽快顺利复课的工作中,他曾做出过重要贡献。解放后他先后被推举担任济南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济南市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美术创作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参与了书画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对推动全省书画艺术活动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年浩劫中,崔祝生也没能幸免于难,他被下放 到原籍莒县,在那偏僻的农村一住就是三十多个春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得到了落实,有关单位安排崔老回省城颐养天年,可是他却谢绝了组织上的安排,他说:“我从小出生在农村,我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勤芝朴实的劳动人民。这里虽没出息有城市的繁华和优越,但也避免了喧闹和浮躁,这正是我深入生活,师法自然,潜心钻研书画艺术的理想之地。”
崔老的美术画作早在三十年代就已见重于省内外,并相继在重庆、济南举办过个人画展,他以其特有的才华和惊人的努力,在油画、水彩画、素描及水墨定意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融中西画法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晚年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到书法艺术的研究上,惦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为进一步立稳根基,打好基础,他从头开始,重新临摹篆、隶、魏碑和唐楷,一钻就是十多年。而后转习行草、取二王、颜鲁公、怀素、王铎、于右任等诸家之长,尤以对颜体行书的研习最为著力。他特别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文学、诗词、音乐、美术、篆刻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将绘画的技法、意境和审美情趣融于书法,重新实现线条的组合变化、从而成就了沉雄博大、浑厚老辣、质朴灵动、稚拙天然的独特书风,确实进入了物我两忘、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在书画界颇负盛誉,许多热心书法的同志以能得到崔老的墨宝而满足。
崔老对待艺术创作特别重视其社会意义和政治教化作用。他的作品俭朴抄录风月颓废之词。多年来他的丹青翰墨都带着强烈的爱国之心,赋予其丰富的政治内容。他在其藤萝画上题道:“秀外慧中美典型,世人重外不重中。藤萝秀外当是真,谁知慧不慧中?”教育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名副其实。针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他在画兰时题道:“盛世起歪风,无权变无勇。兰香开大地,权作百万兵。”改革开放以来,老先生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欣然在所画墨竹上题道:“虚心精富,多物质丰。师竹干四化,何事不成功。”
崔祝生作为中国民盟盟员、省内外著名画家、爱国人士,一直爱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尊重。从1981年成立县组政协以来,他连任五届莒县政协常委,虽已逾九十高龄,但他仍以旺盛大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政议政,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工作中算得上是了最活跃的人物。会议发言热烈,所提意见和建议面广度深,有份量、有影响、有代表性。他在近80岁高龄的1982年还一日步行60多里路,往来于县城与乡村,找莒县的领导提建议,找在本地书画造诣高、影响大并热衷此事的老先生,酝酿协商,成立了“莒县书画篆刻学会”。卓有成效地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洗动,从非凡掀起了地方书画艺术活动的热潮,先后培养出一支千余人的业余书画队伍,崔老本人加上宋式云、王玉宽、张静波、任英民、王艺石等老艺人被合称为“莒县书画六老”。全县有近十人被吸收为山东省美协和书协会员。莒县也被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书画之乡”。1986年春,崔老将自己精心创作的50余幅作品献给莒县人民政府,收藏于博物馆。县里为此将给他的奖金,他悉数献给县政协作为全县书画活动的基金。
有人说莒县浮来山是藏龙卧虎之地,那么崔祝生就是浮来山下艺术界的“卧龙”之一。愿先生在地下长眠永安。
(朱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