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空石油到30-60美元/桶的理由


    以下是我去年10月写的一篇对油价的分析,当时传给我朋友柏光强,被他贴他到博客中:《高油价的基础是脆弱的》。 当时的油价约在100美元/桶,在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更高。最主要的是,当时油价从147美元/桶跌下来,没有多少人认为会跌到30-60美元/桶。当时我在博客中简单提了一下会跌到这个位置。

    目前石油价格已经跌破了36美元/桶。 

    仅供参考,虽然理由一大堆,从当时来说,只能说有一定的把握看空油价。事实上看对了又怎么样?如果因此买进香港的中石化,中石化在油价高涨时蒙受巨额的炼油亏损,油价大跌,将扭亏为盈,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恰恰相反,中石化随同大盘一同下跌。

 

 国际石油价格最近几年的巨大涨幅,固然有世界经济增长良好导致的需求增加、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仅支持油价涨幅的很小一部分。分析如下:


1、石油供求关系并未发生实质变化。

资料来源:BP


主流观点认为,油价最近几年的大涨,是因石油供不应求。根据英国石油的数据,从1984年到2007年,世界石油逐渐由供大于求变为供不应求。并且从2004年到2008年,供给年缺口分别为6亿桶、14.06亿桶、17.20亿桶、21.14亿桶和26.68亿桶。油价的上涨与供给缺口相称。果真如此吗?

1984-2007年世界石油供求关系

资源来源:BP

石油供需求缺口

资源来源:BP


    如果BP的数据是正确的,则世界石油的库存会持续下降,以弥补供给缺口。但根据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EIA)提供的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及石油产品库存数据,世界石油库存并未减少。

资源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再看最大的石油消费及库存国美国的石油库存情况,如表(一)。表中数据的单位是百万桶。其中最后一项包括了前四项,及航空油、液化石油气、丙烷与丙烯等所有石油及产品的总和。可以发现,从2004年到2008年上半年,不论是战略原油储备,还是非战略原油储备,以及其他品种中数量最大的馏分燃料油、汽油,特别是储备总量,都是稳中有升。


                 (表一)美国石油库存变化表

 

资源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显然BP与EIA的数据无法统一起来。考虑到BP的公司利益与油价涨跌关系密切,我们再看相对独立的能源情报集团(the Energy Intelligence Group)的世界石油供需数据,见表(二),数据的单位为百万桶。该组织公布的石油供给数据中,分为四项:OPEC产能,OPEC天然气凝液、非OPEC产能与生产增益。这种区分比较合理。因石油与天然气往往有共生性,并且OPEC国家不像俄罗斯那样周边有欧洲那样的天然气消费大户,可以通过天然气管道销售天然气。就有必要将天然气制成凝液后外运。同时天然气与石油比较容易相互替代。比如根据中石化公司网站对液化石油气的介绍:液化石油气是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由炼厂气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由天然气所得的液化气的成分基本不含烯烃。液化石油气经过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用来生产合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生产医药、炸药、染料等产品。这些产品既可以用原油作为原料生产,也可以通过天然气。特别是液化石油气可以作为汽车燃料。

根据BP的数据,全球石油供给缺口在2007和2008分别为21.14和26.68亿桶,每日缺口分别为579万桶和729万桶,而因为有了OPEC天然气凝液及生产增益近几年平均约每日700万桶的供给,世界石油供需基本是平衡的,不存在明显的缺口。这样也基本能解释为何EIA公布的全球石油库存最近几年并未明显下降的原因。

世界原油供需表

 

资料来源:Energy Intelligence Group


根据EIA的数据,经合组织国家石油库存从2006年9月的42.48 亿桶降到2008年4月的40.82亿桶,也只不过下降了3.9%,石油价格却从2006年9月的六七十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最高的147美元。3.9%库存的减少,在哪一种商品上会造成近一倍的涨幅,并且是合理的?

如果真是供求关系,为什么国际原油价格能从2008年9月中旬的147美元跌到2008年9月中旬的90美元?在此期间,难道是原油产量剧增,或库存暴发性增长?


2、天然气与石油从溢价到折价的矛盾。

假设真是因为石油供给缺口导致了石油暴涨,则因天然气和石油在较大的范围内可互相替代,天然气价格同样应该有相近的涨幅。雷曼兄弟首席经济学家Edward Morse于2008年6月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采访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在2003年7月的时候,天然气对石油有着超过20%的溢价,但是现在折价率却已经达到了54.1%。”

以下是美国西德州原油现货价格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Henry Hub 天然气现货价格走势图。从2001年到2008年6月,天然气价格从28.2美元/MMBTU涨到39.8美元/MMBTU,仅上涨38%,而油价从26.3美元/桶涨到140美元/桶,涨幅高达433%。如果同期石油价格涨幅与天然气相同,则价格为36.3美元/桶。

总之,相对于天然气的平稳上涨,油价的涨幅显得非常不理性。


2001年-2008年6月石油与天然气现货价格

资料来源:Bloomberg


3、石油储量的担忧理由并不充分。

一种观点认为,全世界的石油储量是有限的,对石油储量耗尽的担忧引发了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其实所有的矿产能源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天然气、煤,以及可用于核电厂发电的铀资源。根据BP提供的近20年世界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变化数据,二者均是稳中有升。并且在油价开始大涨的2004年到2007年,石油储量从11941亿桶上升到12379亿桶,增加了3.67%。而同期天然气从6321.5万亿立方英尺下降到6263.3万亿立方英尺,下降了0.92%。从储量变化的角度,天然气价格涨幅理应超过石油。

有人可能认为,石油按目前的储量和年开采量,只能开采40年,而天然气则能开采近61年,因此石油理应涨幅更大。但难道国际社会现在才知道石油只能开采40年吗?国际石油储量和年开采量都是公开的数据。

资源来源:BP


4、美国贬值因素不能解释石油的过大涨幅。

此轮石油价格上涨的过程,也是以美元计价的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美元贬值的过程。似乎为体现美元贬值这一因素,石油价格理应上涨。其实这只能解释一小部分油价的涨幅。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在该体系建立后相当于长时间内(一直到1966年),黄金价格维持在35美元/盎司左右。

             资料来源:Bloomberg


随着美元贬值,而美国黄金储备增长缓慢,一些国家央行开始用美元向美国要求兑现黄金,于是在1967年到1973年9月末,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及OPEC实行石油禁运之前,黄金价格涨到近103美元/盎司,明显上涨,但与此后的涨幅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资料来源:Bloomberg


尽管如此,考虑到二战后黄金价格长期相对固定,围绕35美元/盎司波动,而同期美元贬值,黄金价格未体现美元贬值这一因素,美元一直被低估。因此可以认为,在中东战争爆发及石油禁运前,黄金价格相对合理,因之后的暴涨受到这两个事件的影响。从当时103美元,到2008年黄金最高涨到1032美元/盎司,最大涨幅902%。


再看石油,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西方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6日,OPEC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产,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提价以前,石油价格只有3.01美元/桶。如参照在此期间黄金的最大涨幅902%,因美元贬值因素,石油应该涨到31.62美元/桶,而不是2008年最高的147美元/桶。

   

事实上,石油在1983上半年度至2004年上半年,石油价格长期在25美元附近。而2000年至2005年1月,OPEC执行的政策是将其原油参考价控制在每桶22-28美元之间,如果油价超过28美元并持续20个交易日则增产压价,反之则减产保价。后该政策在2005年1月被放弃。可见这一价格区间是OPEC长期认同并执行的价格,并与上文按同期天然气价格涨幅折算的相同涨幅的油价,及参考因美元贬值因素黄金上涨幅度等同涨幅的石油价格非常接近。也许这才是石油合理价格的参考。

资源来源:Bloomberg

资料来源:Bloomberg

 

5、委内瑞拉新增产能空间较大

委内瑞拉作为OPEC组织的创始国,也是主要成员国,自1998年总统查韦斯上台以来,石油产量稳步下降。但根据BP的数据,该国在1987年、1997年和2007年的石油储量分别为581亿桶、749亿桶和870亿桶,显然并非储量下降的问题,而是人为因素。其中2002年末的石油工人大罢工导致产量的大幅下降。并且参加反对查韦斯罢工的石油项目工作人员一半被解雇。这对产量的影响长远。2006年初,查韦斯决定的合资石油公司的条款,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石油产业的控制,在同外国合资的企业中,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必须持有60%的股份,外国股占有40%。对合资企业的税收和矿区租金都进行了提高。2007年6月委内瑞拉逼迫艾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国际退出在奥里诺科油带规模达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超重质油项目,以提高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权。国际油商的撤离,及重要技术项目经理的流失,都影响了产量。

但显然委内瑞拉将在未来努力提高产量,也有能力大幅提高产量。即使只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也能增加日产量100万桶。这个数量是2008年6月22日,沙特宣布每日增加产能的5倍。

资源来源:Bloomberg


6、伊拉克产量有较大提升空间。

伊拉克近18年来,因局势不稳,石油产量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两次战争期间,产量大幅下滑。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美军遭袭遭受伤亡的报道逐渐减少,局势趋向稳定。

据驻伊美军2008年年初统计,伊拉克的暴力事件自2007年6月以来减少了约60%。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8年8月1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伊拉克政府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所做出的努力,伊拉克全境的安全情况在过去3个月持续改善。报告说,在此期间,虽然仍然发生了造成平民大量伤亡的暴力事件,但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伤亡人数继续下降,伊拉克各地也加强了在防止暴力活动方面的合作。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士气和能力也正在增强,并且正在更加主动地开展军事行动。

目前的高油价,以及伊拉克重建计划的需要,加上安全局势好转的形式,使得伊拉克未来提高石油产量成为可能。

资源来源:Bloomberg


7、原油期货炒家对油价的炒作不可持续

目前石油市场的炒作比较疯狂。2008年8月末,美国期货的最高监管机构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一家叫维多能源集团的超级神秘庄家浮出水面,它持有高达4.6亿桶石油(约为6500万吨)的原油期货、期权与“互换交易”的仓单。仅轻质石油一项产品上,就持有3.3亿桶,占到整个美国NYMEX期货市场总仓位的11%。而中国一年的原油产量,也不过1.8亿吨。CFTC在一份报告中明确称,投机商持有的原油仓位已经占到纽约商品交易所中全部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交易的70%,而该比例在2000年的时候仅为37%。从2003年起,期货市场的整体商品指数投机资金由130亿美元,上升到今天的2600亿美元,升幅2000%,其中单只是炒家拥有的石油期货合同,就从714笔,暴涨到今天的300万笔,上升了4200倍左右。而这恰好是市场主导力量过于集中的最好证据。

2008年7月,美国12家航空公司执行官共同签署的《一封给全体飞机乘客的公开信》,信中称:二十年前国际原油市场中,透过纸上作业投机炒作油价的原油合约比例,为21%,如今却高达66%。一桶原油在未运送与使用前,就已被商人交易超过二十次以上。这封信进一步引述专家评估,排除市场上不必要的投机炒作,一桶原油的价位应在30到60美元之间。

市场炒作,有可能导致某种商品的价格脱离基本面因素疯狂地上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石油大王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价格,银价从2.90美元/不到两个月就涨到了6.7美元/盎司。1979年底,他们已控制了纽约商业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与他们合谋的沙特富豪的仓位。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到1980 年1 月17 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48.7 美元。1 月21 日,银价已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每盎司50.35 美元,比一年前上涨了8 倍多。最后,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在CFTC 的督促下,对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银价快速回落,当年3月27日,最低跌到10美元/盎司。

市场操纵者只会昙花一现,永远成不了市场的领导者。在国外,1979-1980年美国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案,1991—1996年日本住友公司操纵LME铜期货案等等。在国内,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风波和1996年的苏州“红小豆”事件等,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纽约商品交易所2008年6月宣布,七月至十二月原油期货合约、原油掉期合约和原油金融期货合约的清算会员保证金将从7,750美元上调至8,750美元,会员保证金将从8,525美元上调至9,625美元,客户保证金将从10,463美元上调至11,813美元。近月取暖油期货合约、取暖油掉期合约和取暖油金融期货合约清算会员保证金将从9,000美元上调至10,000美元,会员保证金将从9,900美元上调至11,000美元,客户保证金将从12,150美元上调至13,500美元。同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并要求CFTC运用其紧急权力在期货市场"迅速抑制过度投机所起的作用",采取的措施包括头寸限制、提高最低保证金等。

预期对原油期货的炒作的限制,将明显压制油价。


8、美国有可能以低油价打击伊朗,遏制俄罗斯。

美国与伊朗自1980年代伊朗革命后就一直比较对立。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长期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俄罗斯的复苏将构成对美国的挑战,不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而正是这两个美国的对手,因为国际油价高涨,实力大增,俄罗斯更是成功摆脱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油价最近几年的大涨,和布什背后的美国石油财团有关。这也许只是捕风捉影,但美国曾联合沙特,大幅增加产量,把国际油价压低到七八美元/桶的水平,减少了前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对前苏联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不排除必要的时候,美国会故伎重演。


9、中国实行成品油价格改革及出台燃油税的预期

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强,政府对成品油的价格补贴负担越来越重。而节能减排是个大趋势。

今年而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中国成品油价格包含了增值税与消费税,但不包括燃油税。而目前世界各国的油价含税率普遍在60%左右,美国征收燃油税的税率是30%,日本是120%,德国是260%,法国是300%。油价

         

10、目前国际油价已是神经过敏

每当尼日利亚发生武装分子袭击导致石油生产或出口中断,或墨西哥湾的飓见来袭,或美国公布的石油库存发生总库存仅1%左右的下降,都可能成为油价上涨的借口。实际上尼日利亚武装分子不可能长期构成威胁,墨西哥湾的飓风年年来袭,美国石油库存一直是有涨有跌,并且这都是暂时的。伊拉克战争时期国际油价只不过涨了七八美元,而2008年6月6日,只因以色列说了一句伊朗不放弃核计划将发动军事进攻的狠话,摩根斯坦利看涨油价到150美元/桶的言论,以及美国失业率超出预期导致美元走软引发商品价格的上涨,就能使石油一天之内上涨超过10美元,创造了当时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事实上美国失业率上升对石油有一定的利空,失业率上升了,美国人对汽油的消费将下降。

再拿石油库存来说,美国石油库存跌,是油价涨的理由,因为供给充分;但库存涨同样可能被炒作为油价涨的理由,因为显示买方买进更坚决。其实看1991年至2000年美国石油库存与美国原油现货价格变化图,可以发现在10年时间内,部分时间库存涨,油价跌,库存降,油价涨,但在1991年至1992年下半年、2000年下半年,以及多个时段,却是相反的关系。可见二者并无完全的关联关系,更没有涨跌幅的完全关联关系。


1991-2000年美国石油库存与石油现货价格图

资源来源:Bloomberg、EIA


OPEC即使减产也未必达到限产保价的目的。

《商业周刊》2008年第9期的约翰.凯里与黛安娜.霍顿合著的《一个真正的难题:石油应该价格低廉吗?》提供的资料显示:由于石油需求的大幅降低,5年内石油供应充裕。阿拉伯世界大幅削减产量,从1980年年产990万桶减到1985年年产340万桶,仍未能抑制油价下跌,1986年跌至每桶1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2美元)以下。


OPEC国家对石油出口收入依赖性非常强,未必能承受减产导致的收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