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鳌峰地名暨民间“宣城是乌龟地”传说考


  鳌峰地名暨民间 “宣城是乌龟地”传说最早起源于宋代。

  宣城的城池始筑于三国时东吴,明《嘉靖志》记载:〔晋〕咸和初,内史桓彝遂城宛陵。

  南唐时,宣州刺史林仁肇奉后主李煜之命筑城抵御北宋进攻。清·《康熙志》记载:宋乾德中,江南未下。南唐节度使林仁肇,筑新城。

  林仁肇通晓阴阳八卦,修筑新城时,就其地势,将城池“肖龟为形,南首北尾”。《嘉定宣城志》记载:今罗城创于国朝建隆四年,伪唐刺史林仁肇以李煜命役军夫二千为之。……仁肇,江南将,善用兵,通卜筮阴阳书,今城制盖出其画,襟山带溪,得势之便,肖龟为形,南首北尾,……金光门西北转至旧城崇德门,东北角长五里三百三步,崇德门南转至金光门东,长四里三百三十步,共长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盖合新旧城总而计之;新开濠堑自金光门转透大溪,长八百九十四丈,阔二十丈,深三丈;其楼东曰安定,西曰太平,南曰定寇,北曰宁化,中曰敌胜万人,又东北曰胜敌,西南曰定寇,东南曰齐云,西北曰集英;所役军夫以日计者四百有奇,以工计者百七十三万七千七百有奇。从现存《明清宁国城图》来看:林仁肇修筑后的宣城城池,主城区呈南北走向,城东南隆起的一峰(即现在的宣城市建委附近)为龟首,因传说海中大龟叫鳌,鳌峰因此得名。

  乌龟的头部、四腿、颈部和尾部的根窝在城池的大概位置是:龟的颈部位于原薰化门(即:现在鳌峰大街大转盘)附近, 龟头在现在鳌峰公园附近处,嘴巴伸向宛溪河似在饮水;龟背以原锦城街和福星街(即:现在的锦城路)为中轴线,向东(即:现在的宣城市建委至江滨路一线)、西(即:现在状元路)两边顺延,龟背的顶点位于原岗子头(鼓楼岗)现在的四小大门处;龟的前左腿伸向原泰和门(现在的凤凰桥)方向、前左脚掌踩在原泰和门处,前右腿伸向春归台(即:原宣州区委大院)方向、前右脚掌踩在现在宣州区民政局附近;龟的后左腿伸向原阳德门(即:现在的济川桥)方向、后左脚掌踩在原阳德门处,后右腿伸向原宝城门(即:现在的环城西路与中山路交汇处)方向,后脚掌踩在原宝城门处;龟的尾部根窝位于原拱极门(即:现在的大坝塘路与拱极路交汇处);龟的尾巴伸向南北走向的拱极路。

  林仁肇奉南唐后主李煜重修宣城城池,并依阴阳八卦将城池借地势“肖龟为形”,寓意天长地久,城池永固。从常理来讲,龟的颈窝所在地薰化门应在现在的龙首路与鳌峰大街汇处,这样龟头可以伸缩自如。然而,从图中龟的颈窝与头部位置来看,乌龟好似身首两处,联想到后来林仁肇被南唐后主李煜用毒酒赐死,这大概是冥冥之中的不祥征兆。

  另据考,晋咸和初(公元326年左右)宣城的城池始筑,呈鳌龟形状:龟背是十字街,头在南门鳌峰,据说夏季没有蚊子,是被龟吃了;龟的两前腿为上十字街的木直街和豆腐巷,龟的两后腿为下十字街的阳德街和西直大街,尾为北门街。这就是后人所谓“宣城是乌龟地”传说的由来。

  也有资料认为:宣城的城池,经历代修葺整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据宋《嘉定志》载“吴赤乌二年(239) 敕诸郡治其城廓,江南之郡有城始此。”经考,宣城城垣的修筑,有三次大筑,七次修整。第一次大筑为:晋咸和初(326)内史桓彝所筑子城,总长约七里左右。第二次大筑为隋开皇中刺史选别筑罗城,总长30里。第三次大筑为五代乾德初,南唐刺史林仁肇,在隋城范围内,又修了新城,总长九里十二步,高二丈五、厚三丈。并将城池规划为鳌龟形状,这就是后人所谓“宣城是乌龟池”传说的由来。共设城门五座,均为双城门。分别为东曰阳德门、偏东曰泰和门、南曰熏化门,西曰宝城门、北曰拱极门。直到1937年为了抗日,动员全县群众,分两次拆除城墙和城门楼。现存水门两处,另有两处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