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拿着上周四年级家长会发放的中学情况介绍书逐字句的翻译研究,心里终于有些敞亮,对所谓的德国教育三轨制有了些具体的了解。
德国小学教育四年,学校间似乎没有太大差异,四年级时经老师根据整个小学就学期间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等向不同的中学进行推荐,从五年级起孩子们就完全进入到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中间当然会有交合点,但基本情况确实是在孩子们十岁十一岁这样的年纪,就几乎确定了未来人生大致的职业走向和处在怎样的社会阶层。
德国中学分成普通中学(Hauptschulen),实用中学(Realschulen)和高级中学
(Gymnasium)。按中国人的说法其中的高级中学就相当于国内的重点中学,如果一直读上去不出大问题就是进大学的路子。我看了一下高级中学的简介,从五年级起在小学阶段已经设置的德语,数学,英语,音乐,体育,艺术,宗教这几门课程的基础上开始添加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法语(或拉丁语)这些课程,从七年级起到九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倾向和爱好向不同课程倾斜,从十年级到十二年级当然课程更深,就是在为进入不同大学进行前期准备了。
看了一下高级中学的目标:到九年级结束就相当于普通中学毕业;到十年级结束就相当于专科中学毕业,并且具备资格进入高级中学后两年的学习;到十二年级结束意味着学生具备资格报考高校。
关于高级中学介绍的最后一段话是,十二年级毕业后拿到的毕业证书除了是进入高等学府的门条,还是进入某些专门行业比如银行,比如保险公司等管理阶层的前提条件。
再看看普通中学。我认真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从五年级开始增加那些政治,历史之类课程的词条。似乎那些一进入普通中学的孩子除了基本的德语,数学和英语外,其他课程都不需要,而是马上面临进入职业市场的培训,所有课程的设置都为职业走向打基础,分主题,学技术 ,根据爱好和倾向也会有不同程度侧重,但到底学些什么我真没弄明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十年级结束后在普通中学毕业的孩子如果想继续深造,还是要凭成绩进入高级中学的最后两年学习。我不明白以那么不同的课程设置,怎样才能从普通中学在十年级后再进入高级中学。
简介里占篇幅最多的是实用中学。这可能是德国大多数孩子能进入的学校,课程设置和高级中学没有太多差别,看上去反而有更多灵活性,从七年级起开始更多社会实践,明确目标一是为继续教育打基础 ,二是为职业前景作安排。十年级后能进入高级中学的,接下去肯定就是上大学;如果不想上大学的,则进入职业专科学校学习技能成为专门人才。这里对实用中学有个统计数字:25%的学生在十年级后进入高级中学继续学习为进入大学做准备;25% 直接进入职场锻炼从而成为技术员或工程师等;另外50则进入职业专科学校学习更多技能。总而言之,实用中学更多学生最后成为职场中坚,手里有一项技能的居多,算得上社会的潜在中产构成者了。
可以这么说,在德国社会能进入管理层或拥有更高收入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等)必需是从高级中学走进大学的学生;更多中间阶层人士来自实用中学;普通中学毕业的孩子后来再学个理发,学个木工,学个可以基本操作的技能,也许就象商店的收银员,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前景。
而这一个人生的规划是从十岁就基本确定。我理解很多德国家长为什么对此有太多怨言了。虽然理论上说,从普通中学有可能表现优秀进入实用中学甚至高级中学,但那种努力必需付出太多。学的完全不一样,怎样从实际中进行人才选择,我到现在不是很了解,反而让我对这些孩子们有一些同情,在他们还没想好要怎样接下去进行人生的时候,社会已经在催他们做出决定了。
反观中国,有一点还是肯定的。基础教育的九年里,学的东西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