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李白为了旅游质量和生活质量,出门穿着“谢公屐”,带着文武全套的“游具”,他还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吗?恐怕也得像谢安一样,带着声势浩大的仆从吧?
谢安的“旅游鞋”与晚明文人的“游具”
文/侯虹斌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李白一直想走这条路,只可惜他的官运平平,未到晚年,便在水中捞月亮而仙去;真正能贯彻这个终极理想的名人,大概就惟有张良了。
除了其中透露出来的价值观,我们还应留意到那个“游”字。这说明,实现这种人生状态的方式,是一种不那么拘谨的、放松的、带着点游戏性质的,而且有种四海为家的浪子气质。 “旅游”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梁朝诗人沈约就写过“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可见中国旅游的风尚之源远流长。
较早又极为有名望的游客,当属东晋谢氏家族的谢安、谢灵运、谢眺等人了。陈郡谢氏乃高门大户,谢安热衷于游乐于山水间,出入都带着上百位随从,一路浩浩荡荡迤逦而来,据说有个知县以为是强盗来了,还吓个半死,严阵以待。如果说谢安的豪华行径是靠有钱有地位砸出来的,那谢灵运显然就精致多了。身为中国最有名的山水诗人之一,谢灵运应当是走过不少路的,他曾发明过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命名为“谢公屐”。李白就羡慕得要死,所以写下了“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谢公屐惊鸿一瞥之后就失传了吗?没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宝玉去探望黛玉,黛玉看宝玉脱了蓑衣后,脚上只穿着一双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便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注意,这里的棠木屐,其实是仿南朝的活络齿屐。屐,在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唐代颜师古《急就章注》中道: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后面第四十九回里,还提到宝玉“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指的都是棠木屐。谢灵运大概没想到,他的旅游鞋变成了后世的雨鞋。
到了明朝,尤其是晚明时期,旅游风气方可说是盛极一时。旅游活动从精英阶层的宦游与士游,普及到大众旅游。别的不提,单是文人旅游,就发展出一套专业的器具。而且,因为人人可游,少一点工具、差一点火候,文化精英们就难免跟引车卖浆者区分不开了。这是那些自恃身份的士大夫最不愿意看到的。
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翻译出来如下:旅游需要有一个人作为主持召集,准备好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每个人都要自带一个簋、一个壶、两样小菜。——当然,这都是基本配置,有些士大夫更讲究,一定要带好酒。像诗人徐有贞,他在游玩苏州云岩的时候,爬到了山上,还可以吃上自带的山珍海味,又饮酒、又喝茶的,携酒罍茗,全套家伙。可以想象,他要吃上新鲜的酒菜,还有热汤热茶,差不多也就锅碗瓢盆都带着去了,少了哪样都不行。还有一位士大夫陈继儒,他和朋友一起渡河赏桃花,随身“暖酒提小榼”,“榼”指的就是有盖的酒器。
可见,出门游赏一次,并不轻松。当然,士大夫不会自己背着这么一大坨东西的,他们通常都有奴仆相从。有时,他们还会邀请会唱歌的童子或女伎随从献乐。那么,他们就必须雇用为数不少的轿夫或肩舆者,扛着主人、客人、行李、做饭热酒的道具,此外,还得招着那些女乐或歌者。——这么一说,谢安随身带着一两百个跟班的,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学者巫仁恕曾写过一本《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的书,谈到晚明时,有一种叫“游具”的行当,兹举数例。游具中最有特点的是提盒,提盒里有多个格子,有的格子可装碟六枚,有的格子可装四大碟,有的格子放着筷子壶杯等物,另还可放水果、菜蔬和鱼类;在门上,还凿有棱条以透气;用提手可把提盒轻松提起。“提炉”也很可观,里面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中有铜造的水火炉嵌入底层,上面的夹板上固定着可煮茶的茶壶、可炖汤温酒的锅,最上层放的是备用的炭火。
此外,士人出游还会备有一个“备具匣”,它上浅下深,内有小梳具匣、茶盏、骰盆、香炉、茶盒、文房四宝等,还有途利文具匣、诗匣、股牌匣等。其中的途利文具匣里,还内有乾坤,藏有裁刀、挖耳、挑牙、修指甲等物,诗筒里放的是红叶笺等,可以随时录诗。
虽然古代的这些旅游器具的应用,既没有人体力学工程的应用,也没有所谓的钛金属或高科技材料来支撑,但它们的所具有的想象力,还是十分值得鼓励的。文人格外地强调游具,就是因为他们要将休闲消费改造成一种文化象征,把“游具”推陈出新,才能当作“雅”之道,将身份区隔出来。
只是,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李白为了旅游质量和生活质量,出门穿着“谢公屐”,带着文武全套的“游具”,他还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吗?恐怕也得像谢安一样,带着声势浩大的仆从吧?那么,游侠、游仙,也就是一个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