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各行业、组织、团体都热衷于进行盘点,对汽车行业而言,涉及到汽车文化层面的盘点通常都少不了对文明驾驶的点评。比如前几年在北京就开始进行“路德日”活动,这还主要是弘扬道路上礼让的驾驶道德。但如果我们把和车相关的一系列人的活动都上升到道德层面,我们会看到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从表面看,那些购买了与普通车型差价50%以上的混合动力车型的车主的确是为环保不惜代价,但恕笔者直言,这种道德观恐怕仅仅限于心理上的满足。当道德的车主发现这种混合动力产品在长途高速行驶时不仅失去了环保的光环,连驾驶的乐趣也稍有逊色时,他们恐怕会毫不犹豫地再去选购一辆类似4.2 L排量的SUV“奖赏”自己的道德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在镁光灯下,这些高收入的环保者们的确是混合动力的拥趸,但一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大排量的SUV仍然是他们的最爱。
我们不必埋怨那些曾经和仍然在为环保做贡献的人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言行不一的消费行为,根据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人类的理性使得消费者道德只能作为副产品存在。比如我们会在超市选择价格可能昂贵25%的有机食品,但这并不是因为生产这种食品对大自然的伤害更小——似乎知道这点的消费者很少——多数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再比如当电动摩托或者电动自行车技术成熟时,内燃机摩托车的销量会大幅降低,这看似是人们选择更环保的产品,但背后的经济原因是:电动产品较内燃机车型虽然初次购买价格稍贵,但使用起来更省钱。其实混合动力车型上市之初也在按照这个思路鼓动人们“理性购买”的,但精于算计的消费者明白,与购买几百元差价的电动摩托不同,选择几万甚至十万元以上差价的混合动力车型需要更大的道德驱动力。
不仅仅是购车,在养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人们对养车道德的算计。比如停车的问题——从笔者的观察和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即使是北京CBD,停车位的规划也是基本能满足现有车主所需的,人们抱怨停车位不足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免费或者低价停车位过分稀缺,其二是车主对步行距离的容忍度在不断降低。作为公共道德的表现,我们不应该为了规避停车费而把车停在道路两旁的“三不管”地区,为了减少拥堵,我们更可以选择把车停在稍微远点的地方。但在现实中,人们的理性显然战胜了道德观,所有能停车的地方无一例外地停满车辆,即使因此要压坏公共草坪也在所不惜。廉价停车场入口通常都是道路拥堵的瓶颈,即使自己也会因此迟到也在所不惜。在那些草坪和廉价停车场入口,我们同样看得到各种标榜节能环保的车型,这个时候道德、环保责任都只能被强大的理性消费习惯挤在角落里暗自垂泪。
让我们暂时跳过马路上的不道德行为,看看我们在养车过程中是如何与道德行为擦肩而过的。多数车主可能会认为按时保养车辆和道德无关,但实际上它和环保有很大关系。不仅是中国,即使是美国,真正导致环境问题的也是那些不按时保养的车辆超标排放造成的。但即使车主明知如此,难倒就会选择按时保养车辆么?未必,如果最近工作繁忙无暇保养,如果保养价格较贵,适当延长保养周期短期来看也更省钱……人们在养车中显然不会考虑延迟保养而导致的车辆污染环境的问题。再比如在选择维修站的问题上,车主会花费几天时间打听哪个维修站保养维修更便宜,但鲜有车主会考虑这个维修站的废油废水是如何处理的,维修站为服务人员是否缴纳了社会保险……显然,那些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做的维修站不会便宜,我们的道德养车行为会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在选择车型、驾驶方式、停车位置、汽车服务商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与车相关的各种道德行为值得弘扬,但笔者认为它们如果真的要成为惠及他人的道德行为,必须是理性消费的副产品。在它成为副产品之前,笔者认为那种标榜道德、环保责任的消费更多的只是炫耀、只是迎合时尚。如果说我们这个汽车社会要避免车德暴露其坏的一面,笔者认为,那就是努力降低购车、养车道德行为的额外代价,至少避免它们成为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