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人类共同的希望


  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贫困日”。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贫困现象不仅未得到遏制,相反呈日益加剧的趋势。贫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成为人类空前紧迫的任务。

       1995年8月30日,世界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开幕。悬挂在会场上的“贫困时钟”正式启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这个时钟表明,平均每一分钟里世界上就有47名婴儿诞生于绝对贫困之中。类似表明世界人口发展和贫困增长情况的“贫困时钟”曾经安装在1994年9月9日开罗会议和1995年3月哥本哈根会议的会场上。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有13亿贫困人口,目前还在以每年2500万人的速度增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詹姆斯·莫里斯说,全球饥饿人口6年间猛增3亿,到2002年底已达到11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20%。世界卫生组织的年度报告指出,世界上每14个儿童中就有一人因为营养不良死亡,在不发达国家,儿童死亡人数有50%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因此,消除贫困仍是人类长期的历史任务。消除贫困意味着责任、爱心和奉献,也意味着措施、办法和实践,它不是哪个国家或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和所有国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当今世界贫困的特点,一是贫困人口不断增加,贫困状况持续恶化。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6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1/5的人没有卫生合格的饮用水;29个国家面临着严重饥荒,8亿人常年饥饿;2亿5岁以下的儿童患有营养极度不良症;10亿人处于文盲状态。由于贫困,一些国家的人均寿命只有40岁,新生儿死亡率高达10.8‰。目前全球有30个国家面临粮食缺乏,6700万人需要紧急粮食援助。

       二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966年,世界上最富的20%人口与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之比为30:1,到1996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61:1。最近20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29个增加到48个。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排名前五位的最富有国家卢森堡、瑞士、日本、挪威、丹麦,与世界最贫穷的五个国家布隆迪、刚果(金沙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数百倍。

       三是贫困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亚行贫困数据库显示:亚洲贫困人口有33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75%,且收入差距正在不断加大;2002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贫困人口达到2.2亿,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3.4%;非洲无疑是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非洲以南地区贫困人口增长最快,比例最高,目前已达2.2亿,占该地区总人口的近50%。如果按目前的状况发展下去,到201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4.2亿人,比目前的极端贫困人口3.07亿人上升近40%。

       贫困问题一直是联合国关注的焦点,为此,联合国曾多次召开有关消除贫困的国际会议,将消除贫困作为近年的重要议题。在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上,贫困问题被确定为三大主题之首;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旨在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宣传和促进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1995年3月,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0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联合国20多个机构和1000多个非官方组织,参加了这次为期7天的首脑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消除贫困、社会融洽、促进发展的问题,并通过了《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联合国首次举行的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首脑会议。会议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同年12月18日,联合国第50次大会正式宣布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1997年至2006年为世界消除贫困10年。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行动起来,在1996年制定出消灭贫穷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政策,以实现各国政府首脑对《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承诺。

       目前联合国正在采取的反贫困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实现每年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7%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同时积极推动南南合作;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起联合国成员国认捐总额为50亿美元的联合国特别助贫基金于1997年初正式启动,主要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重点是基础工业;制定并实施《1997~2006年规划》,《规划》除了强调在经济上消除贫困,还特别为人类向贫困宣战规划出蓝图。

       1998年至2000年,全球有8.4亿营养不良的贫困人口,其中近8亿在发展中国家,3000万在经济转型国家,1100万在发达国家。从1990年至2000年,饥饿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放慢,在有些地区贫困人口甚至有上升的现象。如果这种趋势不能马上扭转,根本不可能实现到2015年把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因此指出:“目前的数据表明,新千年第一年的绝大部分目标,完成还远没有过半”。“总体而言,世界还没有实现2015年必须达到的目标”。

       世界贫困现象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导致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贫困现象加剧。社会发展专家认为,只有建立起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贫困问题。

       联合国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人口不足全球20%的46个发达国家拥有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86%,而在14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有80多个不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比十年前减少。据统计,有近2/3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其中有60多个不发达国家被排斥在经济全球化之外,只有二十几个“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发展速度较快,正在努力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过去20年中,经济全球化在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减轻贫困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成功地融入全球经济,他们的经济下滑、贫困加重。因此,必须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帮助最贫穷国家减轻贫困。

       中国等少数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发生在中国的奇迹。从1992年到2000年,中国减少了贫困人口7400万,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在600万左右。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却增加了5000万。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到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已实现。目前中国扶贫的标准还很低,与国际社会尚有较大差距。国际上许多国家通用的贫困标准是人均一天消费一美元。我国的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625元人民币,平均下来每天不足两元钱。这是一个仅能维系基本生存的贫困标准,也是根据我国政府的扶贫能力所确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标准。用这个标准衡量,我国的扶贫事业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和国际标准对照,我们既要肯定已有成就,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紧迫感。我国确定的贫困人口标准不是国际通行标准,也不是相对贫困标准,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存的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具有宏观集中、微观分散的特点。中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更集中地表现为人口富裕程度的差距。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超过800美元,但是西部地区还有相当多的人口人均收入在500美元以下甚至更低。因此,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核心问题,也是开发西部的主要目标之一。新时期中国政府扶贫工作的宏观重点,是中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特困地区;微观重点是贫困村(乡)和户,主战场仍在农村,仅是需要移民的贫困农民就有700万左右。

       给予贫困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中国扶贫政策一大特点。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02年5月的一项调查统计,中国高校在校生有13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占到20%,特困生占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更是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15%。中国扶贫基金会今年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计划筹募两千多万元,以资助10001名家境贫寒却品学兼优的应届高考学子步入大学的殿堂。这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贫困大学生救助行动。

       站在世界向贫困宣战的最前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愿望,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