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与经济发展


 

心理创伤与经济发展
遣生
    有人说,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应该是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这样讲呢,婴儿刚出生时,身上没有任何人为的伤疤,皮肤光洁柔嫩,能在母亲的怀抱里安然入睡,只要吃足了妈妈的奶,就会很满足,他们的内心单纯而易满足。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磕磕碰碰,身体上会多出一个又一个的小伤疤,也许还会有疾病,随着他们大脑思维的发育,在生命中不断遇到挫折,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身心发展的各种问题。身体和心灵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创伤”打上引号,实际上是医学界定义的一个泛化的称谓。可以不夸张的说,从一出生开始,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开始,我们人就同完美告别了。《失落的一角》用最简洁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完美与缺陷的故事,正如我们追寻的一样。
当下80一代、90一代呈现的问题,上了一些年纪的人会感慨说,这些孩子怎么这么脆弱?一点点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想当年我们.....如何如何。不免杞人忧天为这一代孩子的未来甚或国家的未来担忧起来。去年5·12地震后,不正是以80后为主体的这一代为主力军的军队、志愿者冲锋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么?李子勋老师在灾区做督导培训时讲,我们看到80后在这一灾难中成长起来,就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其实80后、90后的这一代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自己的未来,也必然会创造他们自己的辉煌。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一次生活上的重大变故都会带给人压力,不论这个变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涨了工资,有压力,得好好干了,资历比自己深的人没有涨,自己不努力可不行了;结婚了,有压力,从此承担了一个家庭的责任;有了宝宝了,一家人都高兴,有了压力,抚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压在了肩上;凡此种种,更别提面对升学、就业、裁员、婚变等等,压力无处不在。只不过有强有弱,有可以应对的,有难以承受的罢了。每一件难以承受的事情和挫折可能就会在心里形成“创伤”,绝大部分创伤自己慢慢疗愈,但是偶或想起也会令自己情绪黯然,内心痛楚。
不同的人,成长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环境、文化体系、生活经验都不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也就决定了即使面对同样的事件,他们的应对方式和心理感受也都不同。对一个人来讲像天塌下来的大事,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可能都没有在意。这就是人的差异性。
试着对比一下,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军事上尖兵利器、科技上独领风骚、人民的生活水平上雄踞世界各国前列,生活这么富足了,国家安全力量又这么强大,可是偏偏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类药物的消费国,有资料显示,美国人消费了世界精神类药物总量的3/4,为什么他们这样脆弱?反观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连年战争兵祸不断,甚至每天都会面临不知原因的死亡威胁,难道他们没有心理创伤么?排除了医疗体系的健全程度等因素之外,可以下个结论说美国人普遍的心理耐挫折能力要比那几个国家民众差,而且差很多。为什么会这样?一次在做学习讨论的时候,我提出一个大胆的未经验证的推理,大约经济水平与心理问题呈现的程度是成正比增长的。同行师长建议说,可以就此进行一下研究写个论文出来,可惜一直没有动笔,资料一时半会儿还掌握的不够全面,这样的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联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们可以初步推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物质富足,科技发达,衣食住行愈加便利,人经历风雨和挫折的机会就少了许多,变得娇贵起来,而这个多元化纷繁变化的世界难免会有细雨甚或狂风,我们的“免疫力”下降,精神和心理世界也就不免易患“风寒之疾”,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多了。
学习心理学以后,喜欢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经济水平提高了,我们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应用科学的人,可以借力发展了。反过来看,随着我们面对的心理问题人群逐渐增多,是不是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呢?这也可以说不失为一桩可喜之事啊。
信笔游缰,诸位同行莫笑,有兴趣我们一起聊一聊身边的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