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建房为何百折不挠?!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是2009年4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博鳌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时引用钱氏家训的一句绳墨之言。而作为江浙一带许多钱氏家族的先祖吴越钱王的确是言之有据做到了利在千秋富轹万古,特别是在五代纷乱时期开疆辟土保境安民,因创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为历代后人永远称颂。宋代苏轼感念钱王,特撰碑文赞诵“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其有德于斯民甚厚”。如今,杭州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能与钱王有关,而当年南宋迁都杭州也正是因为钱王留下的兰宫桂殿与丰功伟业。
武肃王鏐七岁修文十七岁习武,少年时权勇有谋,性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曾因家道中落贩卖私盐,二十一岁投军后领兵七十来战黄巢部队即是旗开得胜,褂甲多年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据传二十多岁即“一剑霜寒十四州”,奠定吴越江山,然一生谨记父亲教诲恪守臣节不做皇帝。据史料记载,唐景福年间钱王扩建杭州城时有方士献策道:“若改旧为新,有国止百年。若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国运将会十倍于此。”钱王却答道:“百姓借西湖水以灌田,无水即无民。况且五百年必有王者起,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吾有国百年就足矣。”钱王不仅没有填平西湖,反而筑海塘丶治理太湖丶疏浚西湖等等工程,正如明代张岱赋诗所言“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
唐朝以前浙东与浙西是独立的两个互不相属的区域。浙东道以越州(今绍兴)为中心;浙西道以苏州为中心。杭州在当时只是一个夹在两大州之间的三等小州,经常遭受钱塘江潮泛滥之灾,地瘠人稀;而临安更是这个三等小州属下的边鄙小县。只有钱王建立吴越国,以杭州为国都,在临安建军府,横跨浙东浙西,兼有两浙,统辖苏州、越州,后扩至福州等十四州军,杭州与临安的地位才突然提升。自钱王孙忠懿王俶纳土归宋和平统一中原后,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岳飞、韩世忠、王十朋、朱熹、文征明等大家,都不遗余力纷纷赞誉。
民间谱牒尽管有攀附杜撰之嫌,但钱氏原本只是彭氏分离的一支少数族裔,后有钱王子孙繁衍方才逐渐人丁兴旺。而且钱王至今仅有三十多代,作为宋朝的皇亲国戚,当时宗谱管理非常严格,即使元朝钱氏没落也只有近百年时间,间隔顶多二、三代人,因此明朝后世续修家谱很难编造。特别是封建社会家族聚居,近代祖先不是几个人可以随便更改,同时家谱也是封建社会的唯一“户口薄”,一般开科取士都要明查暗访追根溯源。记得我家祖宅专设堂屋置有家神柜,文革前列满祖宗牌位,可见一般寻常百姓家祭也是顶礼膜拜,何况宗族祠堂举行盛大祀祭。
我族八训堂家谱自明朝嘉靖三十五年由五世沃园公、南泉公等编撰,历经崇帧、乾隆、光绪和民国多次续编,即使不是钱王后裔,也是子孙昌隆人才辈出。据家谱记述一世祖友堂公因靖难兵荒自苏州迁居泰州,二世祖聚奄公仕四川成都府汉洲知州诰授奉直大夫。五世沃园公“圣恩予告归里,道经浙水请于祖庙,将大宗庆系旧谱两册,查检分明归”,始与宗亲修谱建祠。近代历史人物钱桂森入翰林任侍读、侍讲学士(光绪老师),后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如今钱桂森曾孙钱存训老先生旅居美国已有百岁高龄,一生创办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而享誉世界,多年来对我的发展一直多有鞭策鼓励。据钱老回忆录介绍,钱老曾祖钱桂森是徐世昌、段其瑞的老师,足见“满朝卿相半门生”之誉名不虚传。
我曾祖因年代久远资料不详,只听家人介绍曾祖去世时有许多人家在街边摆放祭桌送行,相信曾祖生前一定是情深义重。据传曾祖仗义执言爱打抱不平,不仅许多人家官司诉讼请我曾祖担当“土律师”,而且有人家里惩戒子女也请我曾祖进行训诫。我祖父中学即至上海震旦念书,因从小酷爱京戏而成为梅派票友,据说曾不远千里到北京时每天要专程看场梅兰芳的京戏,一生可谓雅人韵士与世无争。我的父亲因为成分问题高中毕业只能自学电气技术,一辈子在企业雷厉风行受人敬重,但因生不逢时而未能大展宏图。应该说父亲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我二十岁独自一人开办公司正是受其影响,而今坚持集智建房其实也是某种冥缘。
追思家族先世遗泽,无论远近还是尊卑,无不令我肃然起敬。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列祖列宗光前裕后,即便动乱年代亦是高风亮节坦荡做人。而今我入房产十六年,自然秉承家风积功兴业,决不能有半点投机觊觎之心。深为房子事关一家人一辈子而朝督暮责,力求集智建房尽善尽美推广全国,即便是有一丝隐患也要兢兢业业加以完善。历经三年摸索实践,集智建房久经考验已是燎原之势火列星屯。常言道邪不压正,任何艰难险阻其实都是对我的磨练和训勉,越是失败,我越是斗志昂扬。
谨以此文纪念 钱学森先生,并感谢宗亲挚友为抢救家谱资料所做的努力。
钱生辉
2009-11-3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