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北大办成“最穷”的大学


 

早有人指责,我作为北大毕业生,不念母校之恩,反而对母校的一举一动都进行批评。这次北大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我又是主要的批评者之一。

 

其实,批评母校恰恰反映了我对母校的责任。批评是为了建设。批评了“校长实名推荐”后,我亦有责任提出些积极性的建设性意见。不采取“校长实名推荐”,用什么办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我在近著《北大批判》和即将出版的《培养精英》两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在此试述一二。

 

“一考定终身”确实是大学录取中的重症。但是,“校长实名推荐”不仅无法治愈这一疾病,甚至可能加重病情。首先,“校长实名推荐”的权力落在39个中学中,只会把这些中学变成重点的重点,加剧进入这些中学的竞争,把应试教育进一步向低龄发展。第二,这些精英中学,已经分享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进入这些学校,学生不免要从小上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考试和竞赛,缴纳择校费,最终录取的大多是中高产阶层的子弟。在此之上,再通过“校长实名推荐”给这些学校以高考录取降分之优惠,实际上加剧了已有的教育不公平。第三,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占据领导地位。北大的行为,会被其他院校效仿。北大开了此例,其他院校也可能推行各种“实名推荐”,形成风气,最终造就一个远不止三十九所学校的实名推荐特权中学阶层。富家子弟享受的优惠和特权,就会迅速普遍化。可见,此事绝非北大一校的问题。

 

那么,怎么打破“一考定终身”、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呢?我建议,北大要力争把自己办成全国最穷的大学。所谓“最穷”,并非让这所最高学府揭不开锅、甚至破产,而是通过扩招贫困生和加大奖学金的投入,使北大学生的家庭平均或者中等收入水平成为全国主要大学中最低的。也就是所,北大的学生比起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是“最穷”的。

 

为什么北大的学生要“最穷”?因为从最穷的学生中录取学生,最能有效地打破“一考定终身”,最能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如上所述,上了北大实名推荐名单上那三十九所精英中学的学生,多半是从小忙着上补习班、考试、缴得起择校费的中高产家庭中“温室的花朵”,没有经过真实生活的考验。他们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比如江苏省产生的首名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匡超,被称为“进校的时候是第一,现在还是第一”,考试成绩好还是他的主要资本。从应试教育的“标准产品”中挑选突破应试教育的人才,在逻辑上根本就说不通。

 

如果北大能到偏远的贫困地区,从在危房中跟着代课老师读书的孩子中挑选人才,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这样的孩子家境很苦,甚至读不起书,参加高考当然不是城里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对手。但是,没有机会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素质和才能。相反,在底层社会的经验,在艰苦生活中的磨难,很可能造就了他们优异而独特的品格。他们的人生和见识,是大学宝贵的财富。他们进入校园会大大丰富教育的内容。我自己上大学时,五个同屋中两个来自农村,一个长期在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他们为我这个从来没有出过北京的“干部子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大扇窗户。三十年后回忆起来,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也许比从教室中学到的东西更为宝贵。再看看如今的大学校园,学生的背景大同小异,经历也相似,大半是城里的重点中学里考出来的。这群没有见过世面、娇生惯养的孩子们凑到一起,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现成的经验。美国虽然没有高考,但申请大学的SAT成绩和高中成绩也非常重要。美国的名校招生,也特别注重突破这种应试教育的框架,招收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给弱势阶层的学生降分:如果你在一个没有办学条件、毒品泛滥的学校读书,如果你们班里许多同学都进了监狱,那么,只要你品行端正,成绩尚可,就有非常大的机会挤掉那些在著名中学中读书、并且各种成绩高出许多的竞争对手。这种政策,也并不能简单地用“扶助弱势阶层”的哲学来概况。美国大学录取,特别注重学生“克服困难、应付生活中的挑战”的能力和业绩。想想看,一个住在富裕的郊区,父母是医生、律师,从小学钢琴、跳芭蕾,上着一流的私立学校的孩子,也许“综合素质”按我们的标准高得惊人,还得了一大堆奖,但她“克服困难、应付生活中的挑战”的能力和业绩在哪里呢?在这方面,她很难竞争得过一个由失业的单身母亲带大,冬天不舍得用暖气,刚到了合法年龄就一周打二十小时工的穷孩子,因为她生活中实在没有什么困难,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挑战,她在这方面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学生,经常会被一个SAT成绩低二百分(满分1600)的穷孩子在大学申请战中所击败。

 

穷学生进入美国的名校,拿着全奖,或学校为之提供工作。在哈佛,贫困生一个流行的工作就是给一些优秀的穷困高中生打电话,鼓动他们申请。那些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大多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能进哈佛,或者怕真去了在富家子弟的同学中也不适应。但是,哈佛早已投入大量资源,搞到这些高中生的情报,让正在哈佛读书的贫困生一个电话打到这些高中生的家里:“你别以为自己上不了哈佛,我跟你的情况差不多,现在正在哈佛读书,而且完全能够适应。你申请吧,哈佛可挺看重你呢。”这才是突破应试教育、招生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的正道。北大的作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北大不可能具有哈佛那样的财政实力。但是,在国内的大学中,北大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可以说是数一数二。比起其他院校来,北大投得起资建立全国性的贫困生信息收集系统,也更给得起奖学金招收贫困生进校。在目前这种教育越来越不公平、城市的中高产逐渐占领大学校园的趋势下,北大牌子如果最大,其学生也应该“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