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待遇比高收入更重要的证明


福利待遇比高收入更重要的证明

-----几个MBA在不同单位工作结果带来的思考

/汪华斌

今天有几个以前毕业的MBA碰到一起吃饭,而且邀请我也参加。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们谈起了这些年来的收入与支出;最后发现收入与支出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与工作单位的性质有关。当然综合比较后才知道,最好的还是在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而外企虽然比民营企业要好一些,竟然与事业单位和国企相差悬殊。

这几个MBA有外企,也有民营企业和国企;还有一个是事业单位(大型医院)的。当初他们工作时,最羡慕的是外企;因为他进去的起薪是每月6000元。最低的是事业单位,当初的基本工资和职位工资加起来才2000元;国企的进去工资是3500元,而民营企业的工资是每月4000元。由于他们当时就交换了信息,所以羡慕的当然是这位被外企录取的MBA

日月如梭,转眼几年过去了;这位外企工作的MBA也提拔成副总了,而民营企业的MBA也被提拔成副总了(老板是老总,相当于他就是总经理);事业单位的这位MBA提拔成办公室主任了,国企的这位是办公室主任兼总经理的秘书。由于职位的变化,所以他们的工资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外企的这位MBA工资现在是15000/月,而民营企业的这位MBA工资现在是8000/月;这两位副总职位的人,除了这公开的收入竟然没有一分钱的灰色收入。再看事业单位这位MBA,她的基本工资加职位工资虽然还只有3600多元/月;可她还有每月的绩效工资5000多元/月,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补贴1200多元/月;相当于她的实际收入也是每月近万元。再看国企工作的这位MBA,月工资是8000多元;而且还有近5000多元/月的补贴和单位的灰色收入。这样比较下来,应该还是外企的MBA收入最高。

然而外企工作的这位MBA,虽然月收入也有15000元;可车贷是自己还,房贷也是自己还;而且医疗保险还是自己交。最后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和日常费用,全部是自己这个工资里支出;通过分析后发现自己除了能节余1000元左右外,竟然连养孩子的能力都没有了;所以自己干了这几年,基本上是为车子和房子还债。如果不是自己的父母亲有工资的话,恐怕自己也要入不敷出了。

再看那位在民营企业当副总的MBA,也是除了月工资8000元外没有任何收入;正因为如此,他只好以厂为家;常年住在厂里,因此房子和车子还没有打算;因为结婚是他最大的开支,所以不花钱是他的基本原则。然而即使如此,每个月2000多元钱都不知道是如何花掉的;所以他每月也只能存款4000元左右。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副总了;但却是无房无车的光头白领。

而国企这位MBA,他的小车是企业的;而且相当于也就是自己个人的,而且基本是新潮车。至于房子是单位分配的复式楼,不仅地段好;而且自己只象征性地出了一些钱。当然国企的医疗是全包的,所以医疗也不需要自己支出。现在的国企不仅上班吃喝不花钱,而且下班吃喝玩乐还多的是;所以吃喝玩乐基本不花钱。再加上还有每月连他自己都搞不清的补贴,所以每月还有5000多元的额外收入。就这样计算下来,他每月的收入虽然在13000元左右;可他却最少可以存款10000元以上。再加上他还经常有企业内外送的股票和购物卡,所以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收入与支出是多少。

至于在事业单位的这位MBA,由于是与一位院领导结婚的;所以同样是单位内部的小产权房,也是一个四室三厅的新楼房。当然这也只是象征性的交了不到二万元钱,房权就是自己的了。至于车更是单位配备,只是因为住在医院内部;所以很少用车。所以她虽然只有近万元的收入,却每月存款却超过万元;也就是说她还有其它的灰色收入,这灰色收入不仅能支付她的日常开支;还能帮助她增加储蓄。

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在外企的工资高却也没有多少存款,而在国企虽然工资低却还能有储蓄;这难道是工资属性的问题吗’;我说这当然是工资的属性问题,因为工资属性不仅是‘同工同酬’的问题;还有与工资待遇对应的福利待遇,它与工资共同构成工资属性。虽然我们在外企工资的绝对工资高,但却因为缺少福利待遇等;因而从工资属性上讲,它的综合还是少于国企;这就是我们社会大相径庭生活的原因。说我们社会的工资属性大相径庭,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现象;再加上我们社会‘同生活不同支出’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中国人自然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两大群体。试想几个MBA的收入与支出如此两极分化,那么老百姓呢;他们既是低收入的受害者,还是高支出的受害者;他们的生活难道不是更艰难吗,这就是我们现在残酷而又现实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