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文艺 错位的批判(一)


写在前面的话:

    前日整理书柜,不经意间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滑落手边,原来那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错位的文艺,错位的批判》。仔细阅读,颇有感触,本人不喜文墨,与中文专业无甚机缘,然四年耳濡目染,总算粗通;对历史哲学颇感兴趣,所以选择了三者的结合以文学评论史为自己的论文方向,大三的时候研究“胡风案”及当代文艺理论史,发现诸多以前未见之事,心里有诸多疑问,总想溯本寻源,在人大的图书馆中,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武训传》,找到了对《武训传》的系列批判,也从中看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自以为找到了源头,所以在大四毕业工作未定之时,仍潜心研究寻找资料,写出此文,并意外获评优秀,为自己的中文系的学生生涯画上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号,然本人不学无术,质而不文,文中多有不尽人意之处,更包含很多青涩。自2000年毕业,弹指一挥间,9年间远离象牙塔,更远离了本专业,投入了经济大潮之中,读的也多为经管书籍,所思所想也是经营之事。此篇论文对于笔者而言可谓空前绝后,今生恐难再写与文学相关的论述。找到此论文之日,恰好听说《武训传》即将重拍,心中颇多感触,感谢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有人再为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而遭受巨大的灾难。故此将此文重新输入,(以前都是手写,没有电子版),发于博客,以纪念我短暂而珍贵的中文系生涯,还有我那即将逝去的青春。向还在从事文学文艺相关工作的我的同学徐楠、赖洪波、朱正文表示敬意,尤其是从事文艺管理工作的正文同学,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在他的手中重演(呵呵)。同时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潘天强教授给予我的指导与支持。

 

 

 

错位的文艺,错位的批判

——从对《武训传》的批判引起的思考

内容提要:对《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场批判运动,对以后文艺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武训其人、电影《武训传》的拍摄情况,对《武训传》的批判方式、对《武训传》批判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来论证这场批判的荒谬性,并揭示出对文艺及文艺批判错误的定位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主题词:武训    《武训传》   批判   错位   文艺

    1951年夏季,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整党整风运动、镇压反革命的运动还正在进行当中,在知识界突然爆发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批判运动,这场批判运动是建国以来文化、教育和思想领域的第一次批判,对知识分子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其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而这场批判所指向的对象,竟知识一部叫做《武训传》的电影,而被批判的焦点人物却是一个已经去世五十多年的乞丐。

    在21世纪的今天,许多人对“武训”这个名字已非常陌生。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此乃何人,竟在死后多年仍能引进中国知识界的深刻思考。

一、武训其人

    武训,山东省堂邑县人,生于1838年12月5日,殁于1896年5月24日,武训原名武七,“训”字是后来清政府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替他取得名字,武训之父为贫苦农民,没有文化,武训5岁时父亲去世,全家顿失生计,随母亲讨饭为生。7岁时,又亡母亲,跟随伯母生活,自幼已尝遍生活的艰辛。幼时,他多次想入私塾发蒙读书,都因贫困未能如愿,甚至有一次在学房里留连,竟被先生赶了出来。稍长,武训不愿拖累伯母,先后三次为有钱人做工,却因不识字而倍受欺诈,甚至工钱也被赖掉。17岁时他到馆陶县一地主家做长工,发现婢女因不识字而被骗再卖身契上画了押,陷入魔爪;农夫因不识字而被骗卖土地……武训在张地主家干了三年,到伯母生病时向地主支取工钱,张地主又欺他不识字造了两笔假账,称武训的工钱早已支完,武训稍加解释,反被毒打一顿,赶出门外,武训郁愤难抒,病卧榻上,前思后想,痛感不识字的苦楚。不平凡的事,此村野匹夫,竟由己及人,体察到无数和他一样不识字的苦难,武训立下誓言,要苦行休学,普及识字,开通民智。但是武训一无钱财,二无学识,三无靠山,要办义塾,其难可知。

    武训以近乎残酷的苦行走上了办义学之路。他首先卖掉自己的头发,接着便是讨饭、打短工、变戏法,居不求安,食不择美,终身不娶,服褴褛,眠无枕,锱铢累计,一文文,一吊吊,如是十年,攒下120吊钱,结果被人骗走。他如是既往,重新开始。武训以苦行甚至自虐的方式既反抗了旧秩序的黑暗与荒诞,又生生不息地追求对穷苦无助的孩子的救助。当然,这种崇高是不能被寻常的思想所理解的。大家都成他为“武豆沫”(豆沫,山东方言,“糊涂蛋”的意思)。兄长分家时,他得到5亩地,随即卖掉攒钱生息,受尽三十年的苦难,历经三十年的见习,终于积攒了2000多两银子,实现了他的愿望——在1888年50多岁的时候,办起了第一所“崇贤义塾”免费让穷苦孩子上学。武训跪请崔秀才为校长,跪请穷家子弟入学。第二年,他又在馆陶县办起了第二所义塾。临终前,武训在临清办起了第三所义塾。清政府最后封他为“义学正”,称奇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

    武训的行为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崇,他们欣赏武训,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办法,去实现正义、缓解痛苦的义举。著名鉴于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44年,陶行知先生说:“武训精神可以用三无来回答。一无钱,二无学识,三无学校教育。有此三无,照一般想法,那能做什么事?可是他有四有,一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有坚持到底的决心。”(!)陶行知认为,要办好抗战建国教育,就应该学习武训。“我们学习的是武训的精神配合新时代之需要,普及新义学,以增加抗战家国的力量。所以他号召大家去做新的武训,有财富、有学问、有青春的都来做武训,以督促自己慷慨出钱办教育,认真教学当老师努力求学不负众望。”这样,教育不容易普及,而真正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也就可以创造成功了。“1944年夏,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武训,陶行知找到电影导演孙瑜,送给他一套《武训先生画传》,并希望他能拍一部武训传记片。1947年7月,孙瑜在北京郊外,开拍了电影《武训传》,由此开始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多灾多难的历史。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