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扩城
关注深圳,深圳是全国的深圳,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深圳,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30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佳写照,市场经济成就了深圳。
深圳高楼林立,地王大厦是深圳标志之一。
如果说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的土地承包制度的话,中国的城市改革和开放则始于1980年经济特区的成立。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文献记载:邓小平同志对广东省同志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经济特区,中心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近30年来,从一个个渔海薄田的边陲小镇,脱胎换骨成为欣欣向荣的都市, 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深圳速度”也曾为人津津乐道。单说GDP,从1980年到2004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8%,从特区建立当年的1.76亿到1000亿,深圳用了18年的时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而从2000亿到3000亿,仅用了两年……
从1980年到1994年,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生产总值以35%的递增速度历时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了500亿。
1994年后,全国各地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给予深圳的“特殊政策”变成普惠政策,但这并未能阻挡住“深圳速度”神话的缔造,GDP的增速仍在20%以上,先后突破1000亿,2000亿,3000亿,达到2007年的3423亿元。
深圳创造了100多个“第一”: 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从此,深圳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
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了我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批准的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
蛇口“开山第一炮”:1978年,轰动全国的“开山第一炮”从蛇口炸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这里迅速传遍神州大地;风靡一时的“蛇口模式”、全国首次实行人才公开招聘、首开全国先河的住房制度改革,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奔向南国之滨。1987年,在蛇口诞生了新中国首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1988年,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创办。
土地拍卖“第一槌”:1987年12月,新中国首次土地公开拍卖在深圳进行,这是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当时拍卖的是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使用期限为50年的土地。
深圳东部华侨城
2005年初,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分析深圳发展面临的困难时,就提出“四个难以为继”,所谓“四个难以为继”,具体说来,就是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土地方面,深圳土地面积相对较小,测算结果表明,深圳总面积为1953平方千米,可建设用地只有760平方千米,且绝大部分集中于二线关外。如果以每年10平方千米的速度开发,20年后,深圳将无地可用。
水资源方面,深圳市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广东省的六分之一,全国的五分之一。随着近年人口持续增长,以水资源为主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但自2004年起,深圳市用水每年以约7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深圳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深圳市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7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按照目前深圳发展速度和用水量,到2010年,每年的用水总量将达到21.05亿立方米,将缺水8.5亿立方米,每天缺水250万吨。
人口方面,深圳市实际管理的人口已超过1200万,其中1026万为暂住人口,本地户籍人口在200万左右。伴随大量外来人口集聚在深圳,所衍生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管理承载力严重透支的问题。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
空气和水体污染方面,因为工业发展和排污处理欠缺,2004年,深圳市的多条河流污染较重;同时,因为汽车尾气增加等原因,阴霾天气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这个问题还影响了一河之隔的香港。
深圳企业的高度外向性,深圳外贸依存度超过14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超过发达国家6~8倍(一般都在20%以下)。而如此高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让经济发展面临很高的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同时,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其特点是原料供应和市场销售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源型经济,根据专家的看法,对深圳本地经济带动作用有限,特别是对经济增长后劲提升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等方面贡献不大。
深圳提出到2010年实现人均GDP1.2万美元,届时需用土地是目前可用土地的2倍,需用水电和环境资源也是目前的2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增加一倍。
深圳尽管工业化、大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减弱,这表现为资源短缺、市场狭窄、腹地缩减、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 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遭遇的“四个难以为继”,其实也是全国经济发展遭遇增长极限制约的一个先期反应。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同时也决定,当“四个难以为继”成了制约深圳发展的四大瓶颈时,也成为深圳转向注重效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深圳,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2005年初,在明确“效益深圳”后,深圳就制定了一份《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这一宏观调控指标体系选取了41项考核指标作为细化指标,其中“宏观效益指标”15项,“生态环境指标”16项,“创新动力指标”10项,41项全市性指标将具体落实到各领域、行业和部门。
2006年年底,深圳公布了“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将包括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等5大类21项关乎民生的指标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体系,使“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成为衡量政府施政的新标尺,也第一次将老百姓应得的生活“福利”量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体系。
按照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的说法:深圳永远继承和弘扬宝贵的特区创业精神,继续担负起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重大使命,续写特区新的篇章,再创深圳新的辉煌。
要继续争当解放思想的先锋。始终坚持“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进一步树立科学理念和世界眼光,以思想观念的更新带动体制机制的更新,以思想观念的突破促进各项工作的突破,着力探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在全国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好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让深圳经济特区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
要勇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特区新一轮创业发展的鲜明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特区内外发展相协调,为全国实现科学发展积累新鲜经验。
要继续走在改革开放创新的前列。勇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地区的管理经验与制度成果,加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力度,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进一步提升全球化条件下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深圳的国际竞争力;深入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建设“深港创新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要进一步关注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扎实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继续加强社会管理,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特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今,深圳扩城,深圳特区延伸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正待审批。创业板已在深圳设立,我们期待,一个辉煌的深圳,一个更加开放、现代化的深圳屹立在世界东方!
深圳,一座随政策沉浮的城市
特别策划:“N面深圳”
记忆历史 阅读深圳